┬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2017年7月,22岁的郝海超从西南大学毕业,来到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如今,29岁的郝海超成为学校的骨干,任学校职业教育部主任,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郝海超是公费师范生,学的是特教专业。“当老师是我的梦想,但当特教老师,的确有些偶然。”郝海超对记者说,当年她高考后参加了一个志愿服务活动,认识了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并跟孩子的妈妈交流了很多,“孩子妈妈说了一句‘现在我和他爸爸还能照顾他,以后他自己一个人怎么办呢’,这句话让我很心酸,很受触动。”郝海超说,那时候她想,比起正常的孩子,这种特殊儿童似乎更需要好老师去教他们知识和生活技能。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没跟家人商量,填报了特教专业。
在校期间,郝海超表现非常优秀,临近毕业,她收到了很多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她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刚到学校的郝海超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她发现实际的教学工作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时候班里最大的学生比我小3岁,加上刚毕业教学经验不足,面临的困难超出我的想象。”郝海超笑着说,她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付出努力,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咬着牙坚持下来。
有一名学生让郝海超印象深刻,这名学生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任何人打交道。观察一段时间后,郝海超开始找他感兴趣的话题跟他聊天,还多次驱车近百公里到学生家里家访。“第一次去他家时,眼前的场景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孩子克服心魔、走出困境。”郝海超说,此后,她经常到这名学生家里,陪他聊天,给他送吃的、用的。得知他喜欢昆虫,郝海超还买了相关书籍送给他。
郝海超无私的爱让这名学生彻底打开了心扉,他变得热情开朗。“记得有一年母亲节,我收到了这名学生给我发的短信:‘老师,我没有妈妈,我早已把你当成了我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我爱你!’”郝海超说,收到这条短信,她感觉自己对学生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心里非常满足。“虽然当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真的把每名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我的‘宝贝’”。
因为表现突出,2018年,学校给郝海超加了“担子”,让她担任职教班的班主任。
郝海超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形成自己的一套班级教育和管理方法。比如为低层次学生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让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在生活、学习、运动等方面帮助弱势学生,成为他们的小教练,提升弱势同学各方面的水平。此外,她为每名同学制定目标清单,个性化制定成长阶梯目标,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获得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郝海超班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优异成绩。
郝海超说,这些听障学生特别不容易,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希望他们都能学得一技之长,能够照顾自己。几年来,郝海超的学生取得了很多成绩,1名学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1名学生被授予“潍坊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1名学生获评“鸢都生态环保小卫士”荣誉称号,2名学生在山东省残疾人才艺展演中获二等奖,3名学生荣获潍坊市特教学生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还有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未来,我还会致力于听障学生的教育工作,让这些特殊孩子顺利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追求。”郝海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