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老人长期卧床 警惕血栓形成

(2024年07月0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期卧床老年人为什么易发生静脉血栓,如何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而言,血栓是卧床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之一,因老年人肢体活动能力下降需要长时间卧床,减少了活动量,减缓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速度,血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6月30日,记者就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发静脉血栓问题,采访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引发血栓的原因
  刘艳表示,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滞留,发生凝结。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而言,下肢特别是脚踝部位的血液回流受阻,故易生成血栓。若血栓脱落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就可造成肺栓塞,病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血栓的形成主要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活动量较少 当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且活动量明显减少时,血流速度变慢,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出现凝集,进而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部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因不能自行翻身而长时间维持同一体位,会导致局部肢体发生血液回流受阻和不同程度的缺血,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
  血液成分变化 受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影响,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肿瘤等疾病的老年人血管壁出现明显变化,变得不光滑,易形成斑块。斑块形成的部位,血流动力学也会出现明显变化,随之引发血液小漩涡,红细胞在斑块形成部位堆积,从而形成血栓。
  
  血栓的预防措施
     老年患者在卧床期间,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血栓形成。
 活动肢体 脚踝泵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血栓的运动方式。通过脚踝的主动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的形成。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平躺在床上,用力勾脚尖,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10次-15次,每天可多次练习。
  被动肢体运动是指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肢体运动可以由医护人员或家属辅助完成。具体操作方法为:轻轻按摩患者的肢体,从肢体末端按向心脏方向,每次按摩10分钟-1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的有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等。抗血小板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上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个性化护理与监测 监测肢体肿胀和疼痛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都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程度,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常用评估方法有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若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及时调整药物。
  合理饮食 老年人卧床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小米粥、南瓜粥等,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如炸鸡、蛋糕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预防血栓。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家属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而言,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