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手上“针”功夫 缝制棉被暖身又暖心

郭银哲用技艺和诚信赢得顾客,一年能做2000多床棉被

(2024年07月0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圣疃巷,43岁的郭银哲经营着一家不足40平方米的“纯手工家纺”店。这样的纯手工加工棉被的老店,现今已经为数不多。19年来,郭银哲坚守匠心,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一床床棉被,暖身又暖心。日前,记者听郭银哲讲述他的“守艺”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与弹棉花为伴近20年
  6月29日,记者走进郭银哲的“纯手工家纺”店,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各种花色的布料,一边是缝纫机,地上堆满了白花花的棉絮,几床崭新的棉被套整齐地摆放在旁边桌上。店内,郭银哲正在为顾客缝制一床新的棉被。
  从学徒成长为颇有名气的棉被手艺人,郭银哲用了近20年时间。“父亲是一名弹棉匠,我这门手艺传自父亲。”郭银哲说,学艺的过程很苦,父亲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差池棉被就要重新做。做手艺活,手受伤是家常便饭。郭银哲指着手上的伤痕回忆道:“这个伤痕是当年当学徒时留下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门技艺只有学得精,才能干得精。”
  “这是一个耗时费力、枯燥乏味的工作,跟练武一样,讲究身稳、腰稳、手稳,才能弹出一床好棉被。”郭银哲对记者说,加工一床棉被,需要敲弹几千下,利用弹弦的震动将棉花纤维打开,再进行敲弹。而后,用无数根纱线固定,最终经过打磨和缝制,历经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传承老手艺,最美是匠心。“棉被加工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的棉花内胆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而棉被要想用着舒服,中间区域一定要厚一些,两边薄一些,这个坡度是否平缓是棉被加工得好坏的关键所在。”郭银哲说,做棉被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棉被是否紧实、暖和,所以每一道工序他都会认真处理。正是因为这份严谨,每天到他店里来翻新棉被、加工新棉被的顾客特别多。
传承老手艺,求精求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弹棉花做棉被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在郭银哲看来,用机器制作的棉被总是缺少一丝情感。“手工缝制的棉被,一针一线中饱含着更多温情,我希望可以在穿针引线的缝制中传递爱与温暖。”郭银哲说。
  测量、剪裁、缝纫、加工……郭银哲从早忙到晚,几乎天天如此,一年能做2000多床棉被。
  “布料要选好的,棉花分量要足,来的都是回头客,咱可不能骗人。”郭银哲说,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他经常参加各类展会选购布料,力求用最好的布料做最暖心的棉被。
  如今,郭银哲的店里不仅承接婚庆用品和喜被定制,日常家居的床上用品、窗帘等也一应俱全。
  一床棉花被,一颗匠人心。“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用最精湛的技术缝制出最好的棉被,也希望更多人了解我们这门老手艺。”郭银哲远离喧嚣,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打磨技艺,在一针一线里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