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脏瓣膜病患者而言,做“换瓣”手术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过,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还需严格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便巩固手术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那么,注意事项包括哪些?来听听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的王雯雯医生怎么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马振宁
术后三个月内充分休息
一般情况下,“换瓣”手术后1周,患者即可出院。回家以后,患者一般需休养3个月-6个月。
术后3个月内(“术后早期”)是恢复手术创伤、稳定各系统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时刻,一定要保证充分的休息。
术后半年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若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病人可于术后3个月起,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无心慌、气短”为度),直至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康复过程中,病人应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急躁,也不要过分担忧。
同时,也不要因一时兴起或急于求成,猛然增加活动量或工作负荷,以免造成心功能损害。
适当增加营养,戒烟戒酒
出院后,病人可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适当增加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
当然,增加营养并不代表天天吃山珍海味或狂吃补品,而是要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如瘦肉、鱼、鸡蛋、水果和时令蔬菜等。
“换瓣”病人一般无特殊忌口,但由于部分食物(如菠菜、番茄、鲜豌豆、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可能会干扰抗凝治疗,故应避免大量食用。
另外,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病人不要吃太咸的食物,绝对不能酗酒和吸烟。心功能较差的病人还应限制饮水量,不要进食大量的稀饭和汤类等。
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停药
由于大多数“换瓣”病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损害,而手术对其脆弱的心脏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为保护和改善心功能,病人在术后不能骤然停药,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地高辛、呋塞米(速尿)、螺内酯(安体舒通)、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同时,病人还应密切留意自己的尿量变化,观察是否有水肿或四肢沉重感,还要检测自己的脉搏,若脉搏小于每分钟60次,应暂停服用地高辛。
一般来说,病人在术后需服药3个月,之后可根据复查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药量。停药前,病人一定要去医院复查,绝不能擅自停药。
坚持抗凝治疗,监测凝血指标
人工瓣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物瓣,一种是机械瓣。由于人工瓣膜对心脏而言是一种“异物”,血液容易在人工瓣膜上凝固,进而导致血栓栓塞(如脑梗死)或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因此,所有“换瓣”病人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一般来说,换生物瓣的病人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6个月,之后可逐渐停药。换机械瓣的病人以及有房颤的病人,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
“换瓣”术后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任务。如抗凝不当,容易引发血栓栓塞或出血,严重时会危及病人生命。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凝血指标,若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化比率(INR)在2-3之间,说明药量合适;若INR小于2,说明药量不足,需要加药;若INR大于3,说明药量过大,需要减量。通常情况下,抗凝治疗应从术后第二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