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姜育恒,歌迷立马就会想起歌曲《再回首》,如今的他依然有着丰沛的创作激情,“姜育恒2023人生的路巡回演唱会”将持续到2024年,还要唱遍很多个城市。除了舞台,姜育恒还在思考是否要在明年出道40年之际,重新演绎一版新的《再回首》,“我想告诉大家,作为老朋友,姜育恒一直都在”。
相信《再回首》给人“回归初心和本质”的力量
1991年,姜育恒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演唱《再回首》,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名字。回想当年,姜育恒至今都带着一种“难以置信”,他之前其实并不了解春晚,公司问他愿不愿意在过年的时候到北京参加晚会,他一口答应,“当时唱完歌下台,有位工作人员跟我说‘今晚有7亿人可以看到你’”。
其实《再回首》这首歌的原曲叫《凭着爱》,由歌手苏芮演唱,彼时这首粤语歌在香港已经颇有传唱度。恰巧苏芮和姜育恒在同一家公司,公司希望姜育恒演唱男声版。姜育恒清楚地记得初次听到《再回首》时的感受:“惊为天人,惊为天歌!我说我一定要唱!”
网上有许多《再回首》的听感分享,有评论说这首歌是一种“绝境中的觉醒,忧郁中的畅快”。这首歌之后成为经典金曲,姜育恒把这一切归功于当初的环境以及幕后有才华的创作者:“陈乐融(《再回首》作词人)和我年龄相仿,他非常了解我,当时我们公司一个他、一个我、一个陈志远(《梅花三弄》谱曲人)被称作‘铁三角’。”
再听《再回首》,姜育恒期待新一代听众有什么新的感悟呢?他坦诚地回答道:“我只是希望听这首歌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生真的不过如此’,平淡、平凡才是人生活的本质,最终都是要返璞归真,还可以回归初心和本质,我相信《再回首》能给人这样的力量。”
从“不敢做梦的孩子”变成“忧郁王子”
姜育恒年少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生前20年他在异乡度过,清寒艰苦的生活让他成为一个“不敢做梦”的孩子。“我出生在韩国,是山东荣成人,第一语言是韩语和胶东话。小时候我就在韩国云川的小镇长大,妈妈说我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唱歌,但对音乐表演还是没什么概念,更别提什么梦想。直到高一我患了骨髓炎,打着石膏哪儿都去不了,休学期间哥哥送我一把吉他,在整整八个月当中我苦练吉他,自弹自唱,从完全不会到成为全校吉他弹得最好的人,成了‘吉他姜’。”姜育恒说,音乐就这样成为支撑他生活的重要爱好。
姜育恒1984年凭借一首《爱我》出道,在那一年的一场演唱会上,“接下来欢迎姜育恒”的报幕一出,他看到台下观众热情的反应,才意识到“自己红了”。随后他又推出了《驿动的心》等专辑,逐步扩大了在乐坛的影响力。“给歌曲《爱我》拍MV时,拍摄地有个悬崖,我就坐在石头上弹吉他唱歌,导演当时就用‘孤独’定义了我,再加上我的歌大多都是抒情慢歌,媒体给了我‘忧郁王子’的称号。”姜育恒回忆,自打母亲去世以后,他变得不爱和他人分享内心世界,唱歌是他宣泄心中情感的一个方式。
姜育恒认为经典的歌曲大多来自让人有所感悟的故事和真情实感。1989年发行的《再回首》让姜育恒的人生迎来辉煌,这首歌收录在《多年以后·再回首》专辑中,专辑封面取景于长城,姜育恒记得自己站在长城时激动的心情:“长城以往都是在书本里见到,当时居然让我真的站到了这里,那天我就不停地掉眼泪。”
作为歌手,他一点“野心”都没有
姜育恒近日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庆生海报上,他双手托腮,畅快地笑着。近年来他总是感叹,越是到现在这个年纪,心态反而更加豁达开朗,“人生有起起伏伏,音乐艺术千百年来也在表达悲情和凄美,往往这类故事最触动人心。日子还是要过,明天还要继续,不能停留在悲伤苦痛中,要换成力量往前走,这是我这20年来最深的感触”。
对人对物,姜育恒始终保持着一种真诚的亲和感,这是他在保留一位歌者的共情力和观察力。演唱会、综艺、商演某种程度上把姜育恒送上舞台,但却改变不了他想真实面对自己、不爱修饰包装的习惯:“作为歌手,我一点野心都没有,我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个明星。在音乐、工作上我从来都顺其自然,就照着节奏往前走,用心唱歌即可。因为用心唱的歌一定会让对方的心与你相连,观众能感受到我在唱给他们听,这是我最看重的东西。”
姜育恒也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也不认为自己需要解释、澄清什么。“我的人生当然是起起落落的,为什么起?为什么落?这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没必要一一告知。”说这话的时候,姜育恒再次感叹“我可能真的不太适合当艺人”,他觉得他的生活里没有强求:“在台上我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姜育恒,但下了舞台我就是普通人,一个老百姓,过着和大家一样的普通生活。我尽我所能把最好的展现出来就行了,越简单越好。”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