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缝在书包里的时光

(2025年09月0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雪梅

  开学前,我带着女儿去商场买书包。各式各样的书包让人眼花缭乱,最受欢迎的是那种带轮子、能拉的双肩包。女儿开心地拉着新书包来回走,对我说:“妈妈,书包重时我就不用背了,拉着它走,真轻松!”
  轮子磨着地面发出轻微的响声,像带着股魔力,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三十多年前。
  那时我正要上学前班,母亲早早就开始给我做书包。她把平时攒的各色碎花布头全都铺在炕上,反复比对、拼搭。那些零零碎碎的布片,在她手里被剪成一块块方形、三角形,再一片片拼好、缝起来。我蹲在一边,看那些散碎的布渐渐拼出了小花、小房子的样子。最后缝合时,她用一条素色长布条仔细包边,再缀上一道细花边。
  一个新书包就这样做好了。母亲的针脚又密又匀,像一排排整齐的小蚂蚁。带子也做得比一般的宽,她让我背上试试,一边弯腰帮我调整长度,一边轻声说:“这样不勒肩膀。”那只拼布书包图案别致,我特别喜欢。开学后,我有时单肩挎,有时斜着背,总觉得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书包。
  母亲每年都给我做拼布书包。直到五年级,班里一个女生背来了一个新款双肩包——深红色,带按扣,两边还有小兜。她走起路来昂首挺胸,书包服服帖帖贴在身后,显得特别神气。她跟我们说:“这叫双肩包,大城市的人都背这个。”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拼布书包黯然失色,奇土无比了。
  回家后,我跟母亲抱怨:“书包压得肩膀疼,带子还老滑下来,现在没人背这种手工做的了。”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拿起我的书包,默默端详了好久。
  那个暑假,母亲特意跑去镇上的姑姑家,借来一本杂志,用铅笔在白纸上描出双肩包的图样。她选了一块天蓝色的斜纹布,比着图纸裁好片,一针一线地缝,在开口处缀上一条银色的拉链。书包两边缝了同色系的调节带,母亲还在背面巧妙地加了一个小侧袋,刚好能放一个水壶。
  背上新书包的那一刻,我巴不得第二天就开学。
  那时候,书包里不过就几本书、几个本子,再加一个铁皮铅笔盒,母亲每天都往侧袋里塞个煮鸡蛋,或者一个苹果,书包在肩上没什么重量。
  后来上中学,书越来越多,书包也越来越沉。母亲怕带子勒我的肩膀,就在肩带里面缝了两块厚厚的棉垫。那样,再怎么重,也不会磨肩膀了。
  “妈妈,你看!”女儿突然喊我,把我从回忆里拉了出来。她正兴奋地演示新书包的轮子怎么灵活转弯。
  我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书包都能拉着走,再重也不怕压肩膀了。”可转念一想,那时的我们,背着母亲亲手做的书包,走过小路、跨过小河、看过夕阳……那种日子,其实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财富。
  开学后,女儿轻松地拉着书包上学放学。
  书包的形状变了,材质变了,功能多了,可里面装载的期望与梦想,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