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批“萌新”踏入大学校园。当怀揣梦想准备开启人生新篇章时,不少新生出现了不适感。如何快速调整心态,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我市部分大中专院校的老师为新生们送上了一份适应指南。
□本报记者 徐艺华
新生常见四种“心理不适”
“以前所有精力都围着高考转,现在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刚入学的小李说出了不少新生的困惑。
潍坊学院教师贺梦凡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分析,新生面对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的多重变化,容易出现以下四类典型心理问题:
茫然无措感。高中有明确的高考目标,进入大学后,学习节奏放缓、自主时间增多,部分新生因缺乏清晰规划,陷入“无目标焦虑”,甚至出现上课走神、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的情况。
胆怯疏离感。从父母的“全方位照顾”到独立生活,再加上面对陌生的舍友、同学和老师,不少新生在人际交往中放不开,融不进集体,甚至回避社交。
怀旧思乡感。跨地区求学的新生占比不低,饮食差异、生活习惯不同,让他们时常想念家乡的亲人与熟悉的环境。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怀旧情绪更易引发心理不适。
失落落差感。部分新生入学前对大学生活充满浪漫想象,认为大学“轻松又多彩”,但实际面对的课程压力、社团竞争等,与预期形成反差,容易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情绪。
“这些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是新生适应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贺梦凡强调,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调整方法。
别因暂时不适应否定自己
“大学是培养独立能力的重要阶段,新生要主动摒弃依赖心理。”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宋春雨说,新生可从规划日常小事入手,如制订每周学习计划、安排作息时间、管理生活费,逐步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同时,尽早思考学业方向与未来职业规划,明确“大学四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要因暂时的不适应而否定自己。”宋春雨说,新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明白有不适感很正常。校园生活离不开集体,新生可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社团招新、志愿服务等,在互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舍友、同学相处时,多倾听、多包容,主动分享生活小事,慢慢建立起新的“舒适圈”。
大学的“目标感”需要主动建立。“没有目标,就容易陷入情绪内耗。”宋春雨指出,新生可将目标拆解为“学业目标”(如每门课程达到的分数、掌握专业技能)、“能力目标”(如提升沟通能力、学会时间管理)、“成长目标”(如参加一次竞赛、考取一项证书)。以目标为导向,既能远离焦虑,也能让大学生活更充实。
有的新生因不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滑,有的因社团竞选失败感到沮丧……宋春雨建议,新生可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待情绪稳定后,理性分析问题原因。此外,不要忽视身边的“支持力量”,遇到难题时,主动向辅导员、任课老师请教,或与家长、同学沟通,往往能“柳暗花明”。
所有经历都是成长的财富
“从‘不适应’到‘适应’,是每个新生的必经之路。”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张振伟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锻炼心理韧性、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适应期遇到的小挫折,比如一次失败的社交、一门没考好的课程,都是未来成长的“宝贵经验”。
新生只要积极行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主动拥抱生活,就能在大学收获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