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一座碾,它不只是一块石头与木架的简单组合,而是一首无声的诗,一首承载着岁月、记忆与情感的诗。
碾,外形古朴,由两块厚重的石盘组成,一大一小,大者固定,小者可以转动,它们之间,是岁月的磨合与默契。碾的表面,每一处凹陷、每一道裂纹,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木制的支架,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雪,已变得斑驳陆离,它支撑着碾,也支撑着几代人的回忆。
在农村,碾的作用是多样的。收获的季节,碾成了最忙碌的“工匠”。那些日子,村里不少人聚集在碾旁,将收获的谷物、小麦小心翼翼地倒入碾槽中。爷爷则熟练地操作着,手握着木棍,推着碾缓缓转动,那声音,沉稳而有力。碾动之间,谷物被细细碾磨,去壳、碎粒,最终变成金黄的米粒或洁白的面粉,那是对勤劳汗水的回报,也是对土地的尊重。
碾,还是节日与庆典的“幕后英雄”。我犹记得,每逢春节,碾便成了制作传统美食的“舞台”。家家户户会用碾加工糯米,制作年糕。我兴奋地围着碾转,看那糯米在碾下渐渐变得细腻,直至成为黏稠的米浆。随后,米浆在奶奶的巧手下,变成一块块香甜的年糕,那是对新年的祝福,也是对传统的传承。
碾,还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在那个没有太多娱乐的年代,碾旁成了村人聚会的场所。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会聚在碾旁,或闲聊,或帮忙。那场景,温馨而和谐。我常常听到,碾石转动的响声,与人们的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记得有一次,夏日正午,阳光炽热,蝉鸣声此起彼伏,村里的空气弥漫着谷物的清香。邻家张叔正在碾米,谷物在碾盘下被碾磨成白花花的大米,一袋袋装好,等待着被运回家中,成为家人的口粮。然而,意外发生了,张叔在操作时不慎伤了手,鲜血瞬间染红了碾米的白布。这时,爷爷放下手中未完成的农活,急忙跑过去。他先安抚张叔的情绪,随后熟练地为其包扎伤口。在确认张叔无大碍后,爷爷二话不说,接过张叔手中的工作,继续完成剩余的碾米任务。汗水虽浸透了爷爷的衣衫,但爷爷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周围的村民也纷纷加入,有的帮忙搬运,有的为张叔递水。那一刻,碾成为了乡村温情与互助的见证者。
碾,见证了无数这样的互助与温情时刻。每一次的碾米,不仅“碾”出了生活的粮食,更“碾”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如今,碾像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静静地守候在爷爷家的院子里。岁月的痕迹在它的石质表面刻下了斑驳,但它那古朴而庄重的身姿,依然散发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魅力。它虽不再像往日那般忙碌,不再有谷物的翻滚与碾轮的转动,但那些与碾有关的日子,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