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9月7日,潍坊市儿童友好小记者观察团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匠心巧手 筝舞蓝天”活动。孩子们走进风筝博物馆,不仅跟着风筝艺人学习扎制风筝,还跟着志愿者学习急救知识,在传统与实用技能的碰撞中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走进风筝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造型精美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红色的龙须、炯炯有神的龙眼,吸引孩子们驻足欣赏,惊叹不已。随后,孩子们参观了馆内形态各异的风筝展品,大饱眼福。“这是龙头蜈蚣风筝,那是沙燕风筝……”讲解员介绍了风筝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等,让孩子们对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潍坊风筝艺人刘志江来到活动现场,手把手教小记者扎制风筝。“先把竹篾削得粗细均匀,再用棉线固定骨架,注意力度要轻,不然容易断。”刘志江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制作风筝的技巧。在风筝绘画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用彩色画笔在有卡通形象和传统纹样的风筝纸上涂色,现场洋溢着温馨欢乐的气氛。不一会,原本朴素的风筝变得绚丽多彩、生动形象。
在风筝放飞环节,孩子们带着自己绘制的风筝到风筝广场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在空中摇曳,孩子们奔跑着、欢呼着,欢声笑语回荡在风筝广场上空。
当天,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南丁格尔志愿队的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急救课,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不少急救知识。“遇到有人晕倒,首先要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和呼吸,然后再进行急救。”志愿者一边演示心肺复苏的动作,一边讲解操作要点,“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以5厘米-6厘米为宜,每分钟按压100次-120次”。听完讲解后,孩子们轮流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志愿者在一旁细心指导,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确保孩子们学得会、做得对。此外,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互动演示,讲解了如何处理轻微擦伤、异物卡喉等实用知识,让孩子们轻松掌握急救技巧。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非遗传承与急救知识结合,不仅让孩子们感受潍坊风筝的魅力,也推动急救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提升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意识。下一步,他们将联合更多的文化场馆继续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少年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同时学习更多实用技能,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