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暑期档荧屏风向突变,曾由流量古装剧与仙侠甜宠剧主导的格局被打破,一批取材真实案件的硬核政法悬疑剧《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集中爆发。这些作品凭借现实深度与人性表达的厚度,实现了题材创作的再进化,也悄然重塑了暑期档格局。
真实案例改编引发高热度
纵观暑期荧屏,政法悬疑剧议题呈现多元化、深度化、专业化趋势,创作空间已从传统缉凶破案,拓展至社会热点、法律争议、人性灰度等更复杂领域,并通过叙事创新不断突破边界。这些以真实案件为蓝本的作品,因揭露司法腐败、毒品犯罪、拐卖黑幕等触目现实而引发高热度。
作为荧屏罕见的打拐题材,《利剑·玫瑰》融合了多起真实拐卖案件,涵盖少女贩卖、婴儿盗抢等社会痛点。剧集不仅展现警方打拐技术的演进,更深度刻画被拐家庭的创伤,并通过民间志愿者的视角聚焦“伤口愈合”的过程。该剧堪称一堂生动的全民防拐教育课,镜头深入犯罪者的策划过程,揭露了多种犯罪手段和拐卖的凶残本质。
《以法之名》则开创性地聚焦检察侦查题材,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开启了长达两年的全国采风之旅。采风中,两位人物原型为剧本注入了灵魂:一位检察官辞去高薪工作重返检察系统的经历,催生了张译饰演的洪亮从一个深陷职业倦怠的“职场老油条”到信仰守护者的蜕变;某地级市女检察官在男性主导的专案组中展现的细致与坚韧,则熔铸成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刚柔并济的特质。
此外,《扫毒风暴》通过精湛表演与多线叙事展现禁毒斗争的艰巨,该剧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的缉毒大案,显露出“记录禁毒事业时代变迁”的创作野心。《正当防卫》则围绕“防卫限度”的司法争议展开三案交织,直指法律适用与现实情境的尖锐冲突。
“个人救赎”成长线塑造鲜活角色
在现实观照之外,今夏荧屏的政法悬疑剧还实现了“向人物要厚度”的突破。多部作品为主人公铺设了深刻的“个人救赎”成长线,使角色塑造呈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
《利剑·玫瑰》中,迪丽热巴饰演的打拐警察邓妍,背负着童年发小被拐的沉重阴影。房间里失踪24年的密友照片和发泄式的拳击训练,是她内心煎熬的出口,这条个人成长线成为剧集的情感核心与动力源泉。当邓妍空降为打拐办主任,面对众多破碎的家庭,心头的阴影最终升华为打拐的不竭动力。
《扫毒风暴》里,段奕宏饰演的缉毒警林强峰,因目睹战友惨死于毒贩之手而深陷心理创伤,他有勇有谋也有伤疤,内心的创痛成为人物行动的核心驱动力,甚至在追凶过程中呈现出近乎癫狂的状态。这一主角人物塑造打破了观众对类型英雄的固有印象,也赋予了角色真实的人性温度。
《以法之名》中,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是一个“于暗夜守护微光”的平凡英雄。在剧中,洪亮从一个向现实妥协的懦弱赘婿,到重燃法律信仰选择坚守检察官职责,再到大义灭亲将涉案的岳父江旭东等人绳之以法,人物在自我觉醒、自我革命中完成了正义“守门人”的终极试炼。
这几部政法剧在传统的正邪对决框架之外,不约而同地开掘了人物的内心战场,通过塑造“缺陷式主角”呈现“从个人救赎到守护万家灯火”的成长弧光,使人物内在动力更为坚实可信,也让主人公真正“活”了起来。
题材繁荣但剧情硬伤如影随形
然而,在政法悬疑题材繁荣的表象下,类型窠臼与剧情硬伤如影随形,暴露出创作面临的挑战。
《利剑·玫瑰》虽收视亮眼,却因写实质感欠缺导致口碑两极分化。《扫毒风暴》以7.6的评分成为今年国产剧口碑之作,但依然存在叙事混乱、支线冗余等问题,也反映出题材创作在真实还原与戏剧性间的平衡难题。
《正当防卫》会聚一线阵容,开播前热度极高,但播出数日即遭遇口碑跳水,收官后豆瓣评分仅6分。该剧虽触及家暴、校园霸凌等社会痛点,却因案件衔接生硬、主线模糊、前期伏笔未能合理收束而被观众吐槽。《以法之名》播出后收视一路狂飙,豆瓣开分7.6,大结局前更攀升至7.8,一度被视为“剧王”候选。然而该剧大结局被许多观众质疑“烂尾”,评分随之跌至6.9。
观众对法治剧的期待,永远是扎根现实、精耕细作的力作,它需要真实可信的细节、逻辑缜密的结构、写实的美学风格,而非漏洞百出的情节和脸谱化的角色。
暑期档政法悬疑剧的繁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密集排播下,题材红利终会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消退,创作者只有将镜头更深地探入社会肌理和人性复杂,才能回应期待,创作出兼具专业严谨与情感共鸣的时代佳作。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