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医疗领域,医术与仁心的融合是守护患儿生命的关键。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一科主任赵华锋,凭借精湛的医术与人文关怀,带领团队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屡创生命奇迹。从创新技术的应用到手把手的带教传承,他不仅用硬核实力为患儿托起生命蓝天,更以暖心服务传递医者温度,诠释了儿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 本报记者 常方方
彝族患儿命悬一线
医护爱心接力暖人心
前段时间,潍坊市人民医院妇儿医院上演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爱心接力。5个月大的四川彝族患儿可可(化名)因反复呕吐、嗜睡入院,因家庭贫困和家属医疗知识匮乏延误治疗,入院时已经出现严重脱水症状,生命垂危。
在危急时刻,赵华锋组织医护人员迅速启动抢救程序。带领团队为患儿进行了吸氧、心电监护、快速补液等生命支持,同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治疗高效推进。经过赵华锋等人数日的精心救治,可可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医术为矛,仁爱为盾。赵华锋并未止步于医疗救助,他发起科室募捐,带头将自家孩子的衣物、奶粉、玩具赠予可可,并多方联系为患儿申请了救助。在可可出院时,他反复叮嘱孩子家属按时复诊。这一系列举动不仅缓解了患儿家庭的经济压力,更传递了医者仁心的温度。
从紧急抢救到爱心捐赠,医护人员的每一份付出,都让困境中的家庭感受到“家”的温暖。“多亏了赵主任还有他们团队,才让孩子有了第二次生命。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出院时,孩子母亲感激地说。
赵华锋表示,及时的医疗干预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往往能为困境中的家庭点亮希望之光。这样的案例在儿科并不少见,他希望能在治愈患者的同时,给患者及家属也带去温暖。
带领团队生死竞速
从生死边缘拉回患儿
去年10月,市人民医院小儿内一科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位名叫硕硕(化名)的小朋友,硕硕到院时精神很差,伴有发热、咳嗽症状,而且全身起满皮疹,入院当天出现了呼吸衰竭,命悬一线。
赵华锋立即带领儿童监护室团队展开救治,进行了呼吸机辅助通气,将他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硕硕的病情继续进展,出现了包括眼、口、鼻及生殖器在内的全身黏膜剥脱,并继发了多脏器受累。赵华锋立即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并邀请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许峰教授指导,最终硕硕被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该病病死率高,每年报告发病率仅为(1-7)/100万。赵华锋带领团队给硕硕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同时积极开展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历时1个月,硕硕坏死的皮肤逐渐修复,犹如破茧成蝶一般,最终重获新生。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赵华锋带领团队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先进的诊疗技术,为硕硕点亮了重生的希望。从呼吸衰竭到多脏器受累,从全身黏膜剥脱到皮肤逐步修复,每一步救治都凝聚着医者的仁心与担当。
赵华锋表示,他们科室在潍坊率先开展了儿童血液净化技术,通过清除过量的炎性介质,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危重症患儿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花费,赢得了家属好评。
悉心指导耐心示范
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
“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儿童的疾病才能看得准、治得好;对孩子要耐心呵护,跟家长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安慰,这样才能获得家长和孩子的信任;重症工作,需要认真负责,胆大心细,更需要团队的配合,这是我们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这是赵华锋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话语间透露出他对儿科医疗事业的热忱与执着。
在科室里,赵华锋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每当遇到复杂病例,他总会将年轻医生召集到患儿床前,一边详细讲解病情,一边示范查体技巧。一次,科室收治了一名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赵华锋带领年轻医生反复查看患儿影像资料,从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到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耐心讲解,直到年轻医生完全掌握。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科室年轻医生成长迅速,多名医生已能独立处理儿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例。
“医者仁心,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赵华锋的话语道出了儿科医生的初心。未来,他们科室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盾,为更多危重症患儿托起生命的蓝天。赵华锋将带领他的团队,秉持“医者仁心”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造福更多患者。他的故事,正是无数儿科医者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守护儿童健康的生动写照。
◎名医小档案
赵华锋: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一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潍坊名医。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童神经电生理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等。
擅长:对儿科常见病症如发热、咳嗽、喘息、头痛、腹痛、抽搐、遗尿等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其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疾病、脑炎、癫痫、抽动症、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治。
坐诊安排:潍坊市人民医院(院本部)小儿内一科专家门诊(周一、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