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以下简称“山纵一支队”)司令部曾驻扎在今临朐县五井镇茹家庄村,使这里成为指挥周边抗日斗争的核心枢纽。支队领导在此运筹帷幄,制定作战计划,发动群众参与抗日,组织了多次对日军的英勇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赫赫有名的五井战斗指挥部也设立在这里。时光荏苒,硝烟散尽,走进茹家庄村村史馆,仿佛踏入历史的长河。
茹家庄村里,平坦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子的一角,茹家庄村村史馆静静矗立,房屋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青砖灰瓦,古朴而庄重。推开斑驳的木门,仿佛踏入历史的长河,战士们忙碌的身影依稀就在眼前。村史馆内,山纵一支队旧址还原图格外醒目,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抚摸着布满岁月痕迹的墙壁,那段艰苦卓绝又充满热血的抗战历史跃然眼前。屋内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桌椅、油灯、武器等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艰辛与坚韧。
胡德峰是五井镇的一名退休干部,对山纵一支队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1938年至1940年间,山纵一支队两次驻扎在茹家庄村,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著名的五井战斗指挥部也设立在此。马保三任一支队司令员,钱钧任副司令员。“钱钧的媳妇是五井人,当年就是在司令部举办的婚礼,前几年钱钧的闺女还回来探亲过。”胡德峰说。
80岁的退休干部许心安从事临朐抗战历史研究多年。他说,山纵一支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鲁东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潍坊各地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集中力量开展了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和第七支队。他们和潍坊地区的其他抗日武装一道,同日伪军及破坏抗战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斗争。
山纵一支队旧址墙上的资料显示,这支队伍是抗战期间鲁中地区八路军主力之一,是在山东土生土长抗日的精良武装,前身是1937年12月底在寿光成立的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和1938年1月底在潍北成立的第七支队,两个支队合编后,部队统称第八支队,当年12月底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1939年3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
20世纪30年代末,当时属于国民政府临朐县第五区的五井村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外面设围子墙,从临朐县城到淄博沂源需从五井村东门进、南门出,五井村是处在临麻(临朐至沂源县南麻)要道上的交通重地。
1939年7月22日,山纵一支队在马保三、钱钧带领下从淄博进入临朐境内。主力部队在钱钧带领下驻扎在五井村及周边村子里,马保三和支队司令部驻扎在五井村西南方向约4公里的茹家庄村。
此后一段时间,临朐境内形成了县城及周边是日伪军、南部是国民党军队、西南是八路军的三方鼎立的格局。
八路军进驻临朐后宣传抗战思想、粉刷抗战标语,营造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氛围。1939年9月26日夜里,一支队一营营长李福泽带领部队偷袭临朐县城北的日伪赤涧据点,打死打伤多名日伪军。此后,一支队又歼灭了频频与八路军起摩擦的国民党军杨锡九部。
近年来,茹家庄村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对山纵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进行修缮和维护,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设置展览、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聆听抗战故事,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对司令部旧址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茹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群表示。
如今,红色旅游已成为茹家庄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