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科
在大城市扎根多年,尝遍百味的我却钟情于一条老巷的豆皮香,还有那历久弥新的烟火气。
与这条老巷结缘是自我年少时随父母来这座城市打拼开始的。那时,我们一家就住在这条巷子附近。一日早晨,我们被阵阵吆喝声唤醒:“热乎乎、香喷喷的豆皮来喽……”那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腔调,仿佛携着豆皮的热气和香味扑面而来。
禁不住这诱惑,我们匆忙洗漱完就跑到巷子口,在一片繁华的景象中搜寻那令我们垂涎已久的豆皮摊。那个摊位并不显眼,一路上,我们通过向那些端着纸碗、津津有味吃着豆皮的人们打听才找到。找到后凑近一瞧,只见一位大娘正熟练地翻炒着锅里金黄透亮的豆皮,卤水渗入颗粒分明的糯米中,伴随着蒸腾的热气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凑上前来。不一会儿,小摊前就排了很长的队。
大娘见我凑得最近,又一副垂涎三尺的小馋猫样儿,便让我先尝为快,还给我起了个可爱的绰号,叫“小馋豆”。当我第一次吃到那焦黄酥脆、软糯鲜香的豆皮时,感觉吃进的不只是美味,还有这个城市的烟火味和人情味。从此,我们一家就成了这个小摊的常客。无数个早餐时光,那热气腾腾的豆皮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们这些异地“漂泊客”的心。
这个小摊也没让我们失望,味道好、分量足,还多年不涨价。虽然做法传统,出餐慢,但街坊们都摸准了大娘做豆皮的时间规律,等豆皮一出锅就来排队。“吃过很多豆皮,还是这家最实惠!”“她家豆皮特入味,蛋皮也特脆,吃过一回就忘不了!”“大娘不仅做豆皮的手艺了得,服务还贴心……”渐渐地,大家口口相传,很多顾客都慕名而来,无论风雨,无论远近。
多年后,我们一家在这座城市奋斗、扎根,吃遍了各种特色小吃,也尝过很多新式豆皮。有些豆皮店做的不是传统豆皮的味道口感,只是加了很多臊子,如笋丁臊子、香菇丁臊子、三鲜臊子、牛肉臊子、虾仁臊子……还有把这些都加上的“全家福臊子”。虽然臊子的分量都很足,味道口感也不错,但豆皮的售价却令人望而却步。有些豆皮店的豆皮是采用传统做法,色泽金黄,外皮焦脆,糯米油润而不油腻,吃起来爽口爽心,价格也公道,但店内总少了点朴实的烟火气。
最终,我们还是又回到大娘的豆皮摊,一遍遍地重温旧日的美好“食光”。为了守住这份珍贵,我们一家在这片老城区安家落户,继续与这里的平凡烟火气为伴,与朴实敦厚的“豆皮大娘”为伴。如今,“豆皮大娘”所卖的豆皮依然没有涨价,而且用料实在,皮薄馅润,鲜香味醇。她还是常唤我“小馋豆”,让我备感亲切。
眼下,在熟悉的老巷,吃着美味如昨的豆皮,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烟火至味和独特风情。我想,正是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构成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