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6版:光影记录

触摸抗战记忆 凝聚青春赤心

——访清华大学学生邝珮琳

(2025年07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邝珮琳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我们虽未亲历战火硝烟,但通过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民族复兴的伟业仍任重道远。”7月8日上午,参加“历史的回声·青春的力量”——港澳与山东青年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清华大学学生邝珮琳在活动期间接受本报专访。这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澳门青年,分享了她对活动的感悟、对潍坊的印象以及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
  首次来到潍坊的邝珮琳,一到潍坊风筝博物馆便被深深吸引。她坦言,馆内精妙的风筝设计和国际风筝赛的展品惟妙惟肖,让她备感惊艳。
  此次受山东省政府邀请参与纪念活动,邝珮琳表示,能和大家一同见证这段历史,与在教科书上阅读资料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八十多年前,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山东军民凭借坚定的民族信念与不屈意志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而彼时的澳门虽为中立之地,却从未缺席,澳门青年投身救亡组织,民众筹募物资善款运往内地,濠江儿女始终与祖国血脉相连。邝珮琳说:“在澳门,叶挺将军故居、冼星海纪念馆、镜湖医院等都是承载抗战记忆的地方,如今能亲身到访山东,走进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等抗战遗址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触摸。”
  邝珮琳认为,历史不是冰冷的数据和文字,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命组成的长河。通过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能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邝珮琳说,在与山东青年共同参与朗诵《以青春之名致敬和平》时,尽管港澳同学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大家的精神与气势同样澎湃。她觉得,抗战历史中团结的精神最能触动当代青年,抗战时期人们为共同目标一致对外,而如今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团结的力量凝聚每一个中国人。
  谈及如何将这些精神融入校园生活,邝珮琳说,她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诸多社团活动,在快乐学习与成长的同时,也更深入地体悟和践行这些精神。她表示,这次旅程带回的不仅是影像与记忆,更有经山野长风洗涤过的赤子之心,未来将以青春力量建设国家,为社会进步与多元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