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顺
近日,利用休假时间,与同学结伴,探访了黄鹿井古村落。黄鹿井村位于青州市西南部、庙子镇政府东,面积3.1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山区乡村。
黄鹿井村建于元末明初。关于村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明朝中期,村里有赵、葛、吕、史十几户人家。某年春,青州大旱,村民都到二十里以外的殷公井挑水吃。一天,葛氏文亮挑水回来,正在村西青石场上歇息。一位破衣烂衫、嘴唇干裂出血的道人,牵一黄鹿也来此地休息,并向葛文亮讨水喝。葛文亮当场应允。道人一口气把一桶水喝光,随手又将另一桶水提给了黄鹿。不多时,那桶水也光了。
这时,葛文亮有点着急了,心想家里还急等用水呢!话未出口,就听老道说:“饮你水一担,还你井一眼。”边说边用赶鹿棍在青石板中央画了一个圈,告诉葛文亮:“此地井水潺潺,打井需要三番,一升石渣一升钱,还需十三王子才能穿。”言毕,牵鹿扬长而去。葛文亮遂组织人员集资打井,当挖到三丈深时,泉水汩汩而出。村民甚喜,遂立碑纪念。但不知老道名字,便以鹿命名“黄鹿井”。
清乾隆年间,随着人口增长,生活生产用水量激增。村民史三星组织人员集资深挖此井,又挖了两丈余,井水仍似先前。道光年间,村民又推李氏为领袖(因碑已残,无法考证名字年庚),联合四乡之众,集资捐款,在坚硬的青石板上硬是挖了一丈余,可谓“一升石渣一升钱”。一天晚上,李氏酒后扛起石场边上的碌碡绕场转了两圈,来到井边把它扔了下去,只听“咚”的一声,石板碎裂。不多时,水至井沿,清澈无比,用勺可舀。看到此景,村民欢欣鼓舞。这时,有人忆起了道人的话,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碌碡十三道王(芒),道人的话不是全应验了吗?”
黄鹿井村前临响水湾(黄鹿井水库),后靠象鼻山,“前有照后有靠”,被誉为风水宝地。自古至今,出了不少人才。
文举人李良栋,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家排行老二;其弟李良松是武举人,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李良松殉职后,妻子薛氏时年二十岁,终生守节。宣统二年(1910年),竖立贞节碑,上刻“彤管昭烈”四字,残碑现存村委会院内。李员外李治(1775年-1836年),自幼家境殷实,成年后勤劳能干,善于经营,名下有多处酒铺、银号,为人乐善好施。嘉庆二十年(1815年),青州府修建城墙西门,资金短缺,他一次性捐小米120石(约合今天14000多斤),青州府嘉奖“恩泽惠众”牌匾。道光四年(1824年),他独自出资修建李氏祠堂。李良瑞曾担任清朝青州西南约的约长,当时的管辖范围东至青州城西,西到淄川佛村,南至淄川太河,北至临淄金岭。
这次探访,沿着古村游览线路,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走了一圈,重点参观了文举人古宅、约长故居和古井。李良栋古宅坐北朝南,四周为坚固的高墙,对外只有一个街门,是封闭式四合院。门楼、照壁等建筑雕饰十分考究,做工极为精细。约长故居也是四合院,院落很宽敞。它与普通四合院的区别在于,大门口左侧建有半开放式的警卫室。古村的民居院落,大多如文举人古宅和约长故居,属于清代建筑,采用青石垒砌,黄土夯筑,不仅古朴美观,还坚固结实。最后参观的是黄鹿古井,井沿四周有37道深深的绳痕,印证了古村的悠久历史,成为古村的标志。
2019年,黄鹿井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人们寻访鲁中传统建筑风貌的上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