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冯铃洋感恩在潍坊遇到的一切,已经将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他让大豆玉米“手牵手” 一地两种双丰收

(2024年12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在峡山湖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记者见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课题组长、潍坊市大豆玉米分子设计育种与带状复合种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铃洋。自2021年来到潍坊,他将一片热忱倾注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领域,实验室里、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默默耕耘的身影。
□文/图 本报记者 陆菁菁(署名除外)
博士授位结束即刻奔来潍坊
  在峡山湖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冯铃洋踏着落叶匆匆走过,直奔办公楼。“这么美的景色,真的无暇细赏。”这句话,冯铃洋并不夸张。作为该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课题组长、潍坊市大豆玉米分子设计育种与带状复合种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几乎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冯铃洋1989年出生,四川南充人,在四川农业大学学的是土壤、植物营养及作物栽培与耕作等农学相关专业,一直从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研究。他深知复合种植的玉米需要耐密、大豆需要耐阴,两种作物需要耐相同的除草剂,而适于复合种植的育种一直是短板,如果在育种上能攻克这些困难,那么复合种植的强大生命力和优势将展现出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和农民增收服务。他了解到自己崇拜的光生物学界的大咖级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院士也在做类似的研究,梦想有一天能得到邓院士的指导。
  提及来潍坊的缘起,冯铃洋激动不已。读博期间,他在导师杨老师的课题组做大豆耐阴株型研究,频频跟杨老师提起邓院士。邓院士创立的耐大豆除草剂玉米品种可以解决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共用除草剂的难题,正是杨老师一直未能解决的。“2020年,杨老师带我专程赴深圳拜访邓院士,谈到位于潍坊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需要从事复合种植领域的人才。”冯铃洋说。
  也正是这次会面,坚定了冯铃洋师从邓院士的信心。2021年4月,他给邓院士发邮件,表达了迫切想跟随他学习、攻克大豆玉米除草剂不兼容难题的想法。没想到邓院士回复:“赶紧来潍坊,我给你留了50亩地呢!”
  就这样,2021年6月,博士授位结束后,冯铃洋迫不及待地背上行囊,直奔位于潍坊市峡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来到邓院士身边。
凭本事让当地农民心服口服
  当天上午面试完,下午邓兴旺院士把冯铃洋带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附近谢戈庄的一片田地:“小冯,这块地就是你的了,复合种植能否全面开花,就靠你了。”
  冯铃洋深知邓院士的话既是拳拳的鼓励和鞭策,又是满满的责任和期望。冯铃洋跟村干部“交流”了半小时,说是交流,其实是村干部的“单向输出”,整场谈话下来,冯铃洋只听懂几个数字,虽然还不熟悉,但他坚定:既来之,则干之。
  俗话说,不误农时不负耕。在农人眼里,玉米晚播一小时对产量都会有影响,冯铃洋立马去买了一辆三轮车,方便往来实验室和田间。
  可是,一没有播种机,二不认识人,冯铃洋只能托村干部帮忙找农机手。当地的玉米行间距是60厘米,面对冯铃洋提出的40厘米行距,大家纷纷摇头。最终,在多次沟通下,播种的李师傅愿意改良播种机。没有大豆播种机,冯铃洋在网上订购了两台手扶式推耧机,没白没黑地在地里推了一个星期,手都推破皮了。
  “咦,这不是玉米大豆套播吗?”冯铃洋的埋头苦干引来旁边大伯的“围观”,攀谈得知,大伯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种过,以玉米870斤、大豆200斤的亩产量拿过种粮比武的冠军。他对冯铃洋说:“你这样种不行,玉米太密,要倒伏。”那时的冯铃洋对潍坊的气候、土壤条件等都不了解,但凭多年的学习积淀,他心里还是有点底气的,他对这位大伯说:“没事,不会倒,我种的品种抗倒,中期的时候还要化控。”冯铃洋还介绍,他们的玉米耐大豆除草剂,两个作物可以一起打除草剂。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大伯都会来探一下地里大豆玉米的长势,直到看着成熟的玉米棒子:“不错啊,颗粒饱满,一粒封顶。”收获时,冯铃洋从淄博弄来一台跨大豆行收割机,在村民们新奇的目光中完成秋收,那年每亩玉米1460斤,大豆320斤。大伯彻底成了冯铃洋的“粉丝”,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吃饭,说来年也要种上20亩,两人成了“忘年交”。之后,他跟当地农民成了朋友,再拗口的方言领会起来也不是问题。
三年辛勤耕耘换来可喜成果
  2022年是我国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也是冯铃洋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第二年。有了这片“自留地”的经验,他在高密大牟家刘莉家庭农场、安丘炳海家庭农场以及淄博、济南、枣庄、菏泽等省内和安徽、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外都有了试验示范田,在他指导开展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2023年高密玉米亩产量达1538斤,大豆亩产量达284斤,综合亩产量山东省第一;2024年淄博临淄玉米亩产量达1214斤,大豆亩产量326斤,大豆亩产量山东省第一;相关技术和模式已在黄淮海地区推广超过100万亩。
  冯铃洋强调,这些喜人数字的背后,离不开山东省和潍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积极鼓励和邓兴旺院士等专家的悉心指导。科研工作并不会立竿见影,除了浸泡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盯紧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管理等各种关口。
  每年,冯铃洋都要到全国各地调研,充分了解老百姓的需求,通过实践打消他们对复合种植的顾虑。冯铃洋戏称,自己是“常规性晒黑、间歇性复白”——耕种收获季在田里晒得黝黑,借着在实验室刻苦攻关时“捂白”。
  冯铃洋介绍说,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至少是6年-8年,如今,他已经有玉米新品种报审了,耐玉米除草剂的大豆品种也在路上。海南、云南、潍坊,一年三个播种季无缝衔接,冯铃洋马不停蹄,接下来他又该奔赴海南进行下一季的育种繁种了。
  那些为了实验成果不眠不休挑灯鏖战的夜晚,那些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密合作的日子,那些丰收时农民喜笑颜开的喜悦……都化为冯铃洋前行的动力。如今,他是农业农村部全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家组成员,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7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形成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连续12年作为国家农业主推技术,并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有多年的坚持和热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和谐稳定的大后方,冯铃洋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他感恩在潍坊遇到的一切,在心里已经将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来到了潍坊,就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绩。”冯铃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