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生命的律动。潍坊市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刘波,从医以来不忘初心,与患者“呼吸”与共。“80后”的他在山东省率先创建临床微生物科,突破病原学诊断壁垒,为呼吸感染患者提供精准的抗感染治疗。他不断推进科研建设、学科建设,为守护百姓呼吸健康奋斗不止。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不断“快跑”,学习的路上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5年,刘波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先扎根基层医院,4年的临床实践中,他遇到最多的就是呼吸感染患者。当时受技术限制,很多感染患者不能明确病原学诊断,一般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法精准抗感染治疗,尤其在遇到一些非典型病原体时,疗效甚微。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病原学诊断这道壁垒。后来,他到遵义医学院攻读呼吸学科硕士,开始接触结核的诊断和治疗,学习结核菌怎么培养、怎么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诊结核感染和耐药等。
学无止境,刘波之后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博士,在感染与临床微生物科,他见证了临床和实验室捆绑式发展对感染患者救治的先进模式。国家级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先进优势,给了他新的启发,让他坚定了将病原学诊断作为基层医院抗感染诊治的出路。
2015年博士毕业后,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刘波创建了临床微生物科,探索精准抗感染治疗。他深耕呼吸专业领域疾病,从简单疾病到慢性、复杂性疾病,掌握了多项专科高精专技术。他一直保持着虚心学习的初心,在他看来,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才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呼吸道是人的生命通道,唯有不断技术快跑,才能对得起身上这份使命和担当。我永远在学习的路上,一刻也不敢停歇。”刘波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精湛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
在我省率先创建临床微生物科,实现精准治疗
病房里、无影灯下,医院里每天上演着无数患者和医生的故事。很多像刘波一样的医护人员,他们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每一位病人、用耐心安抚每一份忧虑、用真诚换取每一份信任,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诚诠释医者仁心。
作为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长江学者曹彬教授团队成员,刘波从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治疗、致病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切入,搭建微生物质谱、病原学二代测序等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平台,在山东省率先创建临床微生物科,突破病原学诊断壁垒,为呼吸感染患者提供精准的抗感染治疗。
刘波认为,临床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没有基础研究的临床是没有话语权的。他长期致力于呼吸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率先在山东省建立并示范呼吸感染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捆绑式发展模式。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应用西罗莫司联合奥司他韦成功救治重症H1N1流感并发呼吸衰竭孕妇,其救治经验在世界卫生组织流感抗病毒治疗研讨会作交流……
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路走来,刘波从未忘记想要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初心。他救治了数不清的患者。回首过往,许多患者至今还让他记忆深刻。
刘波记得一名怀孕34周的准妈妈因咳嗽、发烧到院就诊,收治住院期间突然咳出粉红色痰沫,并伴随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大幅降低。因为此前在北京有过参与救治“甲流”患者的经验,根据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刘波敏锐地察觉并提出“甲流”感染的思路。也正是这个思路,给命悬一线的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后来的标本检测证实了患者确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在20多天的紧张救治中,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密切合作,精准把控样本,及时出具检测结果,帮患者一次次跑赢死神,最终母子平安。
31岁的罗女士因高烧、喘憋到医院就诊,刘波按重症肺炎将其收治入院,经分子快检和血培养,确诊乙型流感继发CA-MRSA感染,给予奥司他韦、万古霉素对症用药后,患者转危为安。
82岁的杨先生手臂突发瘙痒溃破且创面不断恶化蔓延,虽经几家医院积极治疗,溃破仍逐渐发展成多处较深的开放式伤口。刘波为其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后,确诊为诺卡菌感染……
通过精准抗感染检测平台,刘波为更多的患者找到了病原,让感染之痛“药到即除”。
以患者为中心
倡导人性化服务
刘波认为,学科建设不能只看当下,更要跑过未来。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永远都没有止境。学科的建设则需要从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一路攻坚,他不光要自己学习进步,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还需要带动整个团队进步,培养科室核心骨干成员。
在管理医疗工作上,刘波始终坚持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倡导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他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提高医疗质量,让患者在医院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
刘波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肯定,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希望通过科室、医院乃至全部呼吸人的努力,凝聚更多能量,守护更多患者。”刘波说。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面对曾获得的荣誉和成绩,刘波坚持脚踏实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未来,他将怀揣着医者“赤子心”,在专业之路上不断精进,继续为守护百姓健康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