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每年的4月至7月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近期,各地不少儿童出现发热、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有的是口腔咽喉部出现了疱疹,有的是手部、足部、臀部都出现了疱疹。那么,如何分辨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如何治疗?对此,高新区人民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张爱莲为家长们支招。
张爱莲表示,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近亲”,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都具有传染性,临床表现都有发热、咽痛等症状。两者也有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内有疱疹,手部、脚部、臀部也会出现疱疹。在并发症方面,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但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的情况极少。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能导致死亡。总的来说,疱疹性咽峡炎症状轻,并发症少,手足口病症状重,并发症也重。
西医上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及观察为主。但在发病过程中,患儿十分痛苦,会因咽峡部疱疹咽痛剧烈而进食困难,还会有持续发热甚至高热多天,让患儿家长较为困扰。而中医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对发热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越早介入中医治疗,患儿的预后恢复越好。
张爱莲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试试以下中医疗法。
中药内服 在中医学上,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大多属于外感温热病,虽然疾病名称变化多样,但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中医学里有一套成熟应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中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等方法,可以标本兼顾。
放血、刮痧 放血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的功效。刮痧具有泻热消积、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咽痛、大便不通等有内热、湿热、瘀热等情况。
中药外洗 针对手足口病的疱疹,外洗方剂为:大青叶、板蓝根、藿香、地肤子等中药煎水熏洗疱疹部位。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减轻患儿疼痛及瘙痒的症状,还有辅助退热的功效。操作方法:将药物加适量清水浸泡15分钟后煎煮30分钟,小龄患儿可采取药浴、擦洗疱疹的方式治疗,大龄患儿可采取泡脚、擦洗疱疹的方式治疗。
张爱莲提醒,目前正值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但也不用过于惊慌。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儿童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