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误服药(毒)物是儿科急诊中常见的病例,患儿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常无特异性,大部分首发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惊厥或昏迷,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等症状。家长发现孩子误服药(毒)物后该怎样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发生此类事件呢?记者日前采访了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刘伟。
刘伟表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毒)物不要惊慌失措,先尽量明确误服药物或毒物的名称、数量,然后查看说明书,明确相应副作用,并密切关注儿童精神、面容、呼吸、体温等的变化情况;稳定孩子情绪并紧急催吐。可以用手指、勺柄、筷子等直接刺激孩子的咽喉部,诱导其呕吐。根据孩子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可采用一次或者多次,呕吐得越完全越好。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神志清醒和合作的患儿,家长一定果断行动,采用人工催吐的时间越早越好;误服药(毒)物后可以喝冷牛奶、豆浆、米汤、鸡蛋清等,这些食物附着在食管和胃黏膜上能够保护黏膜,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药物或毒物毒性;尽快将孩子送往能实施洗胃的、离家最近的医院,一定要带上孩子误服药(毒)物的包装盒、说明书等,以便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服药,以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每次服完药后要把剩余的药品收好;切勿盲目给儿童用药,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妥善存放药品。将药物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若将药物放置在抽屉里,应及时上锁,避免儿童接触;给孩子吃药的时候不要骗其是糖果,避免给孩子造成药品是糖的错误印象。切忌用饮料、矿泉水瓶装有毒液体,以防孩子误服;经常对孩子进行相应的科普宣教,正确识别相应药(毒)物,禁止儿童玩耍带毒性物质的用具,如灭蚊喷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