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里,满载着风筝的货车来来往往。经过40年的发展,当地已经形成集风筝设计、扎制、销售及风筝轮、风筝线、风筝布料加工于一体的全生态产业链。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
每天发货一万多只
年销售额翻了一番
沿健康东街一路东行,出中心城区十几公里就到了王家庄子村。路边高大的牌坊上“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及至村里,成排的瓦房连绵成片,一个接一个风筝及配件加工厂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国言风筝厂,38岁的孙月飞正和工人一起将风筝打包装车,打包好的包裹上写着风筝的种类、数量和目的地,一只只风筝由此出发“飞”向全国。
十几年前,孙月飞从岳父手中接过了这家风筝厂,从早期的竹制风筝到后来的塑料风筝,再到如今的软体风筝、动态风筝,孙月飞紧跟时代脚步,更新迭代风筝样式,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创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春节往后是最忙的时候,最多一天发货十几万只,现在每天也得一万多只。”孙月飞说,经过近几年发展,风筝厂的年销售额已经从两三百万元翻了一番。
转型生产风筝轮
年产值最高达800万元
在王家庄子村,除了一家接一家的风筝企业和作坊,风筝线、风筝轮、风筝布加工厂也比比皆是。
王伯涛是潍坊极创客风筝有限公司负责人,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庄子村人。2000年,他从加工风筝起步,经历和见证着当地风筝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升级。
随着王家庄子村风筝加工企业的快速增加,王伯涛嗅到了新的商机。2012年,他转型投入风筝轮生产,是村里最早进行风筝轮加工的企业之一。
上马风筝轮加工生产线,需要购买模具、注塑机等设备,一台注塑机2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扩建厂房、购买原料等各种投入。了解到王伯涛的困难后,驻村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根据他的需求介绍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并提供了低息贷款,保证了企业的快速转型,如今企业的年销售额最高达800万元。
抱团成立合作社
促进风筝产业融合发展
说起王家庄子村风筝产业的发展历史,国家一级风筝裁判员、山东省风筝协会副秘书长、潍坊风筝协会副会长王铁源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村风筝扎制有200多年的历史,真正形成产业得益于1984年举办的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王铁源说,风筝会的举办让潍坊风筝名声大噪,随之而来的是国内乃至国际大批量的风筝加工订单,有着多年风筝扎制传统的王家庄子村承接了加工任务,从此走上了专业风筝加工的道路。经过40年发展,现在全村拥有风筝加工企业近百家、网店200多家。
风筝产业的兴起,不仅让王家庄子村的村民富裕了起来,还带动周边近万人就业,形成了一条集风筝线、风筝轮等配件加工于一体的全生态产业链。如今,乘着电商东风,村里生产的风筝“飞”遍全国、“飞”向世界,贡献了潍坊风筝80%的销量。
去年底,由王家庄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村集体发起,成立了坊子区现代风筝合作社,这是全市首家以风筝生产、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目前注册社员已有48家,可提供更加专业的风筝产品设计、直播推介、金融支持等服务,且逐渐拓宽风筝产业的外延,致力于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研学、放飞等活动,加快促进风筝产业融合发展,以风筝为媒,激活富民兴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