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聚焦潍坊两会

16版:光影记录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试试“不管”“不惯”“不说”

(2024年01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的成长,50%看天赋,50%看家庭的熏陶。青春期虽是叛逆期,但家长的沟通和教育方式很关键,把握好9个字,轻松解锁青春期“养育难”的密码。
  孩子自己分内的事“三不管”
  1. 作业是否完成不要管
  很多家长觉得,提醒孩子做功课、替孩子安排时间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越边界的做法,其实是在帮倒忙。把作业控制权还给孩子,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标。
  2. 兴趣爱好不要管
  有的孩子偏爱书法、绘画、舞蹈;也有的孩子热衷追星、rap、游戏。孩子有与众不同的爱好,本是好事。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务正业、摆弄歪门邪道。这种想法,既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破坏了创造性。
  3. 孩子的隐私不要管
  在《青年心理学》中,德国教育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闭锁性”是青春期心理的主要特征。这种闭锁性不仅体现在拒绝沟通上,也体现在自我空间需求的极速扩张上——想要有自己的房间、私密日记本、大人不知道的朋友……这些都是孩子注重隐私的表现。
  没有隐私,孩子就没有自我的边界。珍藏孩子的秘密,孩子才能获得自尊。
  坏习惯和原则问题“三不惯”
  1. 恶劣行为不能惯
  前段时间,“15岁男孩在地铁站暴打母亲”的视频看得人后背发凉。所有看起来恶毒的行径,都和孩子平时的习惯密不可分。
  对于孩子的恶劣行为,家长不仅要及时制止,更要学会立规矩。立规矩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大祸酿成再悔不当初。
  2. 好吃懒做不能惯
  千万不要觉得,只要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就是爱他。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孩子生存的需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3. 不懂感恩不能惯
  很多家庭中,只要孩子有需求,大人一个接一个回应,让孩子产生“要什么有什么”的错觉。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判断,变得唯我独尊;以自我的立场为主,不懂感恩长辈。
  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三不说”
  1.“你必须听我的”
  霸王型、皇帝型家长没有意识到,“你必须听我的”这句话,就是给孩子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对于青春期孩子,一是伤害孩子自尊,挫伤其自主能力,使孩子丧失判断力;二是引发孩子叛逆,表面上伪听话,实际上随时会爆发。
  2.“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用“别人家的孩子”打败自己孩子,伤了孩子自尊,也毁了孩子自信。比较本身没错,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但要用对方式方法,比如用“十字比较法”:跟过去的自己比较,看到进步就能自信;跟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全面而不盲目。
  3.“我都是为了你”
  其实这种付出,只是父母自我感动。于孩子而言,听到这些话不是感动,而是满满的负罪感:爸妈这么累,都是我造成的。
  爱孩子,绝不是以爱为名,行绑架之实。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