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耄耋老人用诗歌记录生活

(2023年08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后,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拉二胡,有人喜欢下象棋……潍城经济开发区粉匠村83岁的老人刘洪业,却喜欢写诗歌。如今,每天读诗、写诗,已经成为刘洪业老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爱上诗歌创作,灵感多来源于生活
  7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刘洪业老人家中时,他正在朗读自己新写的诗歌《祖国万岁》:“大展宏图,锦绣前程。民族振兴,繁荣昌盛……”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对刘洪业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他经常以写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
  刘洪业告诉记者,小时候的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上了6年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诗词的热爱,年轻时背过的不少经典诗词,现在仍牢记在心。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退休前没有太多时间创作。退休后,刘洪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诗歌创作便成了他的日常。
  刘洪业向记者展示了几篇他自创的诗歌,内容大多是歌颂党和祖国以及风景名胜,也有身边趣闻、退休生活、健康知识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现在发展很快,百姓安居乐业,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想通过写诗歌的方式赞扬这个美好时代。”说到这里,刘洪业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中透出一份坚定。
  谈到创作来源,刘洪业告诉记者,他平时注意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随后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在他看来,源自生活的作品才接地气,更有温度。“诗歌创作不是一气呵成的,它不仅要源于实际,也要有真情实感。一字一句都要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刘洪业说。
写春联送村民,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诗歌,刘洪业平常还喜欢写毛笔字,他家中常年备有墨水、宣纸等。每逢春节前夕,他都会写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村里的晚辈去给刘洪业拜年时,都会先品读他家门上的春联。刘洪业每年都会多写一些春联,送给邻里乡亲,大家都很喜欢。
  “我以前是村里的会计,经常和村里的乡亲们打交道。退休后闲不住,总想再为村里干点啥。”刘洪业思来想去,自己平时喜欢写字,干脆写春联送给大家,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福。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他觉得很开心。
  “小时候我家里的春联都是刘洪业给写的。他不仅文采好,字也写得好。”村民刘女士说,刘洪业写的春联通俗易懂,但仔细琢磨又蕴含美好寓意。
  “脑袋不用就会‘生锈’,创作诗歌、春联,既锻炼大脑的灵活性,又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还为弘扬传统文化尽了绵薄之力,何乐而不为?”刘洪业乐呵呵地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创作下去。
  “老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好事。作为子女,对他热爱的事给予支持和肯定也是孝敬老人的一种方式。”刘洪业的儿子说。

言传身教树典范,乐此不疲助邻里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经常教导儿孙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刘洪业说,人不管到多大年龄都不能停止学习,要时刻充实自己。
  刘洪业用言传身教为家人树立了爱学习、求上进、讲奉献、互敬互爱、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尤其是在勤俭节约这一方面,刘洪业一直是儿孙的榜样。“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懂得一针一线、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要传承这个美德。我经常和儿孙们说,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铺张浪费,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刘洪业说。
  刘洪业不光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很好,还尽心尽力让村里邻里和睦。谁家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忙;邻里间发生矛盾,他会耐心调解。“大家同在一个村,是一种缘分,要互帮互助,只要拧成一股绳,没有过不去的坎。”刘洪业说。
  “刘洪业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村里人都习惯找他帮忙。他会耐心地帮我们分析,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村民刘先生说,刘洪业关爱邻里,用自己炽热的心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