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学子意,拳拳父母心”。为了高考,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都很不容易。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平稳地度过高考后的一段日子,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孙红立为家长和学生准备了一份心理调适小贴士。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董军
学生篇
健康作息,树立新目标
考后放松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要合理作息,不能过度放纵。建议休息几天后,对假期进行规划,树立新的目标,提升自己。同学们可以学习一些将来必备的技能,如驾驶等;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生活、沟通与适应能力等,如学做几道菜,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等;还可以寻求一些机会,体验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践。
合理宣泄,减压放松
如果出现忐忑不安、紧张焦虑、压抑心慌等情绪,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一些感兴趣的事来帮助自己减压放松。同时,可以多和同学、朋友、家长以及老师倾诉与沟通。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向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姐姐倾诉,他们可能更理解这种心情,也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平常心看待高考成绩
高考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不管高考成绩如何,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如果你的高考成绩不如己愿,不要放弃,还有其他选择,未来同样有很多可能,继续追求自己的青春梦想。
综合权衡,合理填报志愿
建议同学们多与父母、老师讨论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优势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前景等情况,多方面、多渠道搜集信息,合理决策。有的同学在选择心仪院校与专业时,可能会与家长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时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理性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篇
不要
总提考试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谈考试的发挥情况,请家长别过多询问,允许孩子在考试成绩出来前,放下和考试有关的事项,好好地休息放松。高考已经结束,考得理想与否都已成定局,所以请家长耐心等待成绩公布。出分前这段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着手准备填报志愿事宜,和孩子充分交流、探讨大学、专业、人生规划等,为填报志愿做准备。
积极陪伴
在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里,尤其是临近出分时,家长和孩子一样紧张与焦灼。家长积极调适好情绪,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要延续高考前对孩子的关爱,把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估计出来,做一个预案去面对与解决。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到郊外走走、品尝美食等,帮助孩子调适不良心理。如果您的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请务必积极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合理宣泄,并积极陪伴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高考结果,鼓励其继续积极追求梦想。
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
对于孩子而言,成绩出来后最难过的一关是家长关,尤其是考试成绩不如己愿的孩子,家长的反应与态度十分重要。有时候,家长的不满与埋怨可能让孩子那本已难受的心痛上加痛,甚至生出自暴自弃的念头。成功虽没有捷径可走,但成才之道却有千万条途径可循。不管高考结果如何,孩子的未来都有很多可能,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高考结果。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会帮助孩子更积极地面对问题与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热爱生活,永不放弃。
尊重孩子的选择
高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就是最大的一件事,“大包大揽”和“甩手掌柜”都不合适。如果将填报高考志愿比喻成一场战役的话,那么家长、亲戚朋友都是“参谋”,孩子才是战役的“司令”。家长可以积极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为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参谋”,尊重孩子的选择。
积极良性沟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与父母渐行渐远的旅程。孩子上大学后,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希望家长珍惜这个假期的共处时光。孩子已经长大,渴望父母能与他(她)平等相处,良性沟通,所以请家长少唠叨,少指责,多理解,多尊重,给孩子更多的爱、温暖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