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于卿
今年以来,潍坊市科技馆坚持政治引领、党建统领,人才支撑、展教融合,活动为王、服务为本,紧紧围绕“七个加力突破”,努力建设新时代科学传播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科普旅游中心和文明实践中心。
窗口服务单位党建求“高度”。市科技馆立足窗口服务单位实际,凝练建设“科技梦想、红色守护”支部党建品牌,“学创新理论、亮党员身份、比优质服务、树窗口形象”主题实践活动纵深拓展,“四点半”党校内涵日益丰富。持续坚持每月一次“支部生活日”和每周四下午集中学习雷打不动、形成常态。深入开展以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上街头和转作风、转服务、转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三走三转”志愿服务,初步形成“党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市科技馆党建工作在全省科协系统和全国科技馆系统推广,被授予市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
展区展项改造提升加“力度”。市科技馆在前期新增7件(项)、改造6件(项)展品展项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惯例规范和科技馆展品年更新率5%-15%的要求,加强调研论证,分门别类、梯次有序地搞好陈旧老化、损坏严重和科技含量低展品的优化更新,不断增强公众吸引力。目前上新展品5件,改造提升“数学展区”1个。同时,建立健全展品维修维护领导小组,持续坚持一月一检查一通报和工作日一早“过一遍”展品制度,对损坏较重、部件缺失和运转不畅的展品,做到随坏随修、及时维护,展品完好运行率保持在92%以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科技文化需求。
科创筑梦助力双减升“温度”。去年4月,市科技馆被确定为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全国试点单位以来,开展了设立一部热线电话、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开放一批科普设施、摄制一批视频资料、开设一个“科学课堂”、播放一批科普影片、举办一系列科普临展、发放一批科普资源包、开放一批馆藏资料、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为内容的“十个一”活动。一年来,共免费接待“双减”团队99个、8904人,举办科学小课堂45团次、3309人参加,助力“双减”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荣获助力“双减”全国优秀单位。
科学教育活动拓“广度”。从去年9月开始,市科技馆举办了为期5个多月的“科创百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和“人水和谐共生”两大科普展,共接待社会公众8.6万余人次。同时,结合助力“双减”,利用校园创客空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课堂,全面活跃科普活动。上新3D数字立体巨幕影院影片,不断充实“片源库”,做到常播常新。仅今年“五一”假期,5天时间接待社会公众2.1万人次,播放科教电影20场次、3020人次观影。
数字科普教育上“强度”。市科技馆加强数字科普力度,拓展科普内涵和外延,初步形成官方网站、公众号、视频号为主要内容的“1+4”科普宣传矩阵,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和受众面。对有关展品新上“二维码”介绍,开通“潍坊市数字科技馆”公众号,丰富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全面开放以VR、AR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应急科普体验区”和“数字科普体验区”,成为网红“打卡地”。LED大屏常态化播放VR、AR虚拟现实互动展品,提升科普质量效果。与大众网潍坊联合推出的“致敬榜样——潍坊优秀企业家巡礼”,被评为第五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科普音视频类一等奖。
打造亮丽服务窗口挖“深度”。市科技馆深入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三优”建设,科技元素、文化元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季度以懂安全疏导、懂讲解服务、懂展品操作和会讲普通话、会微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懂两会”岗位练兵,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被评为全市微笑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成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2025年)。统筹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守牢“一排底线”,确保安全稳定。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2013年-2022年连续十年被评为市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获评国家和省、市级荣誉40多项。
◎相关新闻
端午假期
市科技馆正常开放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卿)为满足社会公众科技文化需要,市科技馆统筹安排端午期间工作,社会公众可合理安排时间参观游览。6月22日-6月24日,展厅和特效影院正常对外开放。6月25日-6月27日闭馆维修维护和清洁消毒,6月28日起恢复正常作息。
端午假期期间,市科技馆继续实行“限流+佩戴口罩+安检+测量体温”入馆,每天限流1500人。其中,上午、下午分别发放500张免费票,网上预约每天限定500人。每位成年公众凭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老年证、户口簿、残疾人证、驾驶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领取免费门票后,可携带2名未成年人进馆参观体验。入馆公众提倡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发热患者(体温≥37.3℃)谢绝入馆。工作日免费开放时间为每天9时至16时30分。
市科技馆3D巨幕影院,假期期间每天免费放映4场次,上午、下午各2场次,每个场次分别发放150张免费影院票,社会公众可凭有效证件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