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奎文区景苑小区的赵建华是一名风筝爱好者,从1984年开始扎制风筝,先后多次为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捐赠风筝,致力于宣传潍坊风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潍坊风筝。记者了解到,今年风筝会前,赵建华又为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扎制了30只风筝,有大有小,形状多样。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从早上5时忙到晚上11时多
“乌龟”“螃蟹”“葫芦”“白菜”“鸟笼”……4月10日,记者来到赵建华的工作室,看到墙壁上挂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像是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桌上摆着竹条、手工锯等扎制材料和工具。赵建华正在扎制一只“钟馗”风筝,图案已经绘制完成,正在做翅膀。“这是只硬翅风筝,今天就能完成。”赵建华说,这只“钟馗”风筝完全按照传统的潍坊风筝扎制方法制作,不需要特殊技巧,不到一天就能完成。
在赵建华的身旁还摆放着一只“鼠猫争春”风筝,这是一只利用齿轮和杠杆原理做成的风筝,图案选用牡丹、蝴蝶、竹子、猫等。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转花只要转动,下面的猫头就会摆动。“旁边还有两只老鼠,还没做上,全部完成后,转花一动,猫和老鼠都会跟着动。”赵建华说。
据了解,“钟馗”“鼠猫争春”这两只风筝都是给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扎制的。“今年要给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扎制30只风筝,大小不一,有钟馗、鼠猫争春等图案,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赵建华说,为了尽快完成,最近他从早上5时就开始做,一直忙到晚上11时多。
继续为宣传潍坊风筝作贡献
今年66岁的赵建华是潍坊城区人,从小喜欢画画,长大后专门学习了美术。1984年,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会,全市掀起风筝扎制热潮,赵建华开始跟随风筝艺人学习扎制技艺。“刚开始我画图案,他们扎制风筝,后来我也开始尝试扎风筝。自己扎、自己画,也给别人画。”赵建华说。
1986年风筝会期间,赵建华扎制了一只“友谊使者”风筝,选用地球、大熊猫、蝴蝶、花篮等图案,下面还做了一个飘带写着“友谊使者”,整只风筝宽1.8米,高1.4米。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建成后,赵建华便将这只风筝送到了博物馆,这是他首次捐赠风筝。此后,他又连续多年捐赠风筝。
“既有大型风筝也有微型风筝,具体有多少只,我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展示的风筝里,有几只就是我捐赠的。”赵建华对记者说。
赵建华还经常参加风筝会和全国风筝扎制大赛并多次获奖。“扎制风筝让我心情愉悦,看到我捐赠的风筝能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展示,很有成就感。我会继续捐赠,为宣传潍坊风筝贡献一份力量。”赵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