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不能错过的宝藏店铺”“味道绝绝子”“美食界天花板”……近年来,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博主探店模式,博主将自己在餐馆、旅馆、景点的消费体验在网上发布,有的博主将消费过程现场直播,吸引其他人前往消费。但与此同时,虚假推荐、数据造假、恶意差评等乱象,令消费者和商家叫苦不迭。 (据新华社)
探店之风形成初期,其实不乏点评面面俱到、鞭辟入里的“宝藏博主”,他们靠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消费者或“种草”或“避雷”,收获了大批粉丝和超高流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真实的消费体验参考,更倒逼商家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一时间形成了“三赢”局面。
后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加入探店大军,探店也逐渐变了味,甚至不少博主直接把“探店”变成了“探钱”的生意经。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店家开始对探店博主们怨声载道。消费者面对社交网络平台上铺天盖地的推荐,难以分辨真实测评与营销推广,去消费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探店视频相去甚远,方觉上当受骗。
而店家则因为探店分为两个极端,一种选择卖力营销推广,花重金请有名博主为其宣传;另一种则是拒绝博主的合作之后,遭对方恶意差评报复。无论哪一种,都扰乱了市场秩序,令探店之风渐成了一股邪风。给钱就闭眼吹上天,不给钱就空口抹黑,这种妄想着空手套白狼、不占到便宜不罢休的探店博主,与乞丐又有何区别?
3月10日,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视频会议,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会议强调,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骗取网民捐赠、用户打赏,获取流量变现、广告分成等经济收益的“自媒体”,要堵住其“问题流量”和牟利途径。这无疑为广大探店博主敲响了警钟,店不能乱探,触及了法律红线只能自食其果。
彻底扫清探店乱象任重道远,相关监管部门可将规范探店行为纳入专项行动中,严厉打击流量造假与网络“水军”;商家要加强行业自律,面对博主无理要求及时反映举报,切莫花钱免灾,助长不良之风;身为消费者,要擦亮眼睛理性“种草”,不要盲听盲信博主测评,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让探店早日回归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