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过后,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现象基本结束。那么,清明过后如何养生?4月5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并为市民推荐了几种养生药膳。
疏肝气
立春之后人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因此,清明时节是养肝的好时机。为了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在清明时节,人们应有意识地顺势而为调整作息。上午7时至9时为胃经最旺的时间段,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影响心肺及脑,可引起心燥、热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时节,气温升高,人体也因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海鲜、羊肉、公鸡、香菜、茴香、大葱、生姜、白酒等,防止诱发旧疾。
可适当食用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鱼肉等补血养肝的食物,以及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清明时节还是饮茶的好时机,不妨每天喝上一杯养生花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茉莉花茶等,有利于清畅肝气。
顺心气
清明节祭拜祖先时,很多人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难以走出,累及于心。古往今来,人们常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就是为了避免忧思伤身,在追思先人时又能锻炼身心。
若感到心气不顺,可以在小区里转转,或者去公园、河边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清肠气
传统中医观念中,依据五行理论,肝木克脾土,肝经应春气而旺。常言道,过犹不及,肝气过旺易伤脾胃,容易压制脾胃之气,造成肝强脾弱的状态。对于清明时节吃寒食和青团的传统习俗,也要因人而异,适量食用。
清明后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清肠道的食物,比如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等,避免出现胃肠积滞的症状。
祛湿气
清明处于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此时,要祛除湿气,增强身体抵抗力。
清明前后正是艾草生长茂盛之时,用艾草泡脚能祛湿散寒,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也可搭配生姜一同使用。祛湿穴位大多分布在下肢,比如丰隆、足三里、承山等穴位。
每年4月份,我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燥的气候易伤人体津液,出现皮肤干燥、咽干、口干等症状,饮食上可适当食用养阴、润燥之品。
食材推荐
1.药食同源食材推荐:
薄荷、桑叶、山药、玉竹、百合等。
2.普通食材推荐:
豌豆、生菜、莴苣、油麦菜、花椒芽、草莓、芒果、鸡肉、鳜鱼等。
养生药膳
●桑菊明目茶
材料:
桑叶5g,菊花5g,桑葚5g。
做法:
将桑叶、菊花、桑葚洗净,开水冲泡数分钟后即可。
功效:
疏风清热,滋阴润燥。桑叶味甘、苦,性寒,入肝、肺两经,有清热解表、清泄肝火的作用,与菊花同用,轻清灵动,疏散上焦风热,养肝明目;桑葚味甘,滋补阴血,明目生津。桑菊茶饮口味清甜可口,适合在春季饮用。
●山药炖鸡
材料:
鲜山药100g,百合10g,枸杞子10g,跑山鸡1只,生姜、食盐适量。
做法:
将鸡洗净、焯水、剁块,山药洗净切块,百合、枸杞子洗净备用。
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将鸡块及生姜放入,转小火慢炖1小时后,加入山药块、百合、枸杞子,继续小火慢炖30分钟之后,关火调味即可。
功效:
补脾健胃,滋阴润肺。山药健脾益气、补肺益肾;枸杞子滋肝补肾、明目润肺;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此药膳对于春季脾胃气虚、肺虚、咳嗽的患者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