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老人喜欢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今年80岁的王华仁便是其中一位。他向记者坦言,写诗让他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11月8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感受他的“诗意生活”。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见啥写啥,八年多写了300多首诗词
11月8日一早,家住奎文区潍京水岸公馆小区的王华仁便拿着本子和笔出门了。王华仁最常去的是虞河岸边,除了遛弯,最重要的就是写诗。
记者注意到,王华仁手中这个泛黄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所写的部分诗词。“华野健儿鏖战潍,夺城献身铸英魂。七十相思雨中祭,始信继承有后人。”王华仁告诉记者,2018年潍县战役胜利70周年,部分老兵的后代和参加过潍县战役的部分老兵从全国各地赶来出席纪念活动,当时下着大雨,他看到后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说起自己写的诗词,王华仁可谓是如数家珍。
当说到是如何与诗词结缘的,王华仁说,其实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诗词,还特别喜欢记笔记。2014年,他在续写家谱的时候结识了许多爱好诗词的人,从那时起开始写诗词,见啥写啥。比如:2009年晨练之余,写下了《陵园晨练》——“阳光,老友,绿树,时近正午,不思归处。晨练,晨聊,晨娱趣,病、老、烦、愁,都去!”
8年多的时间里,王华仁写了300多首诗词。现在,写诗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化烦恼为快乐,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王华仁坦言,人到老年,参与的社会活动少了,或多或少感到被边缘化,不免有些孤独感。通过写诗词,他体会到,人到老年虽已不能亲身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但不能不关心社会上的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老友交谈等方式,来了解、关心身边发生的一切,拉近个人与社会的距离,再通过写诗词的方式表现出来,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又锻炼了头脑,愉悦了心情。
“其实,现在我还经常翻看以前写的一些诗词或者笔记,然后针对部分不足再进行打磨。”王华仁说,像是自己写的《好了歌》——不知何时了?终有何时了。君子坦荡荡,管他何时了。虽然只有20个字,但是他反复打磨了六七遍,才最终成稿。
王华仁告诉记者,写诗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他很庆幸到了老年,心灵能在诗词的水湾里得到“洗涤”,将自己的所爱、所恨、所悲、所思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化烦恼为快乐,让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