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今年的山楂,每斤销售价在1.4元左右,比去年增长了近0.5元。”10月9日,临朐县寺头镇孙家庄村的田野里,一串串红红的山楂挂满了枝头,刚卖完山楂的村民于占民说,今年的山楂行情比较好,山楂也卖到了全国各地。
9日,在临朐县寺头镇的万亩山楂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级、装箱,非常忙碌。昔日荒山无人至,今日“红妆”庆丰收。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临沂的收购商张先生。他告诉记者,到临朐收山楂已有十多个年头,这里的山楂绿色无公害,全国都认可,每年销量稳中有升。
对于临朐这样一个以山区丘陵面积居多的县而言,如何让百姓打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桎梏,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地方政府带领民众不断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该县结合实际,通过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发展林果经济,促进村强民富。其中,引导发展无公害山楂种植,并发展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以前,果农单打独斗闯市场,议价能力低,眼瞧着山楂行情贵一年、贱一年,果农很无奈。”临朐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相亮告诉记者,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种植户统一种植标准、提高山楂品质,打出了特色品牌,得到了市场认可。
“我们近几年的山楂销售价格一直维持在市场价格线以上,目前的总产量在每年16000吨左右。”马相亮说,他们已由最初的19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上千户,种植范围辐射三十多个村。
上联市场、下挂农户,在临朐,如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还有很多。他们围绕果农转、领着果农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还签订销售协议,保护种植户利益。
抱团闯市场,让农户有了底气。如今,部分合作社又瞄准果品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大钱。
靠山吃山,以山楂等优质农产品为“媒介”,临朐众多居住在山区的农民积极投身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上演代表幸福生活的“山楂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