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5岁少年因长期有鼻塞、张口呼吸、清嗓子等症状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医生发现,患者从4岁起就已出现这些症状,但一直没有重视,也没及时治疗。孩子为什么会有腺样体肥大?如何正确应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丽君。
┬本报记者 王路欣
常见病因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是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儿童时期,它负责抵御经鼻、口吸入的病原体。2岁-6岁时,腺样体生理性增生显著,主要与免疫系统发育密切相关。这一阶段的儿童频繁接触外界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腺样体作为免疫第一道防线,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和组织水肿来抵御感染,导致体积增大。
张丽君表示,正常生理情况之下,腺样体有自然萎缩规律。孩子6岁-7岁时免疫系统成熟(细胞、体液免疫完善),腺样体的作用下降,开始萎缩;12岁-13岁后,绝大多数孩子的腺样体会显著萎缩甚至消失,到青春期后大部分人的腺样体会基本消失。这一过程受遗传、内分泌调控,无须人为干预。
但是若受不良因素影响,腺样体正常萎缩会被打破,引发病理性肥大。常见原因包括:反复感染。感冒、鼻窦炎、中耳炎等反复发生,使腺样体持续“工作”,淋巴细胞增殖、组织水肿,进而堵塞鼻腔和咽鼓管,又引发更多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过敏与反流。过敏体质孩子的鼻炎会刺激腺样体增生,胃食管反流的胃酸也会刺激鼻咽部;环境与遗传因素。孩子如果长期接触污染物、二手烟,或有遗传易感性,可能阻碍腺样体萎缩。
治疗方式
张丽君提醒,如果孩子的腺样体是生理性肥大,平时没有鼻塞、张口呼吸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只要时常观察即可,等待其自然萎缩。如果孩子出现睡眠张口呼吸、打鼾、呼吸暂停;反复感冒、流鼻涕,或耳痛、听力下降;频繁清嗓子、咳嗽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病理性腺样体肥大虽非恶性肿瘤,但会悄悄伤害孩子,包括睡眠、呼吸、面容等。腺样体肥大患儿夜间睡眠时会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身高发育。腺样体肥大会导致儿童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即所谓的“腺样体面容”,对孩子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患儿症状较轻,可以采取一般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若腺样体肥大是由炎症引起,可以遵医嘱口服药物,促进炎症消退,缓解不舒服的症状。
如果患者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70%、症状久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建议进行手术治疗,70度内窥镜下等离子切除术是一种利用低温等离子能量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腺样体切除的微创手术方式,有视野清、不损黏膜、出血少、术后痛感轻等特点,能有效控制病情。
腺样体肥大不是小毛病,它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深远的,家长千万别忽视,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要错过最佳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