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国泰民安 2025国庆中秋特别报道

09版:国泰民安 2025国庆中秋特别报道

10版:国泰民安 2025国庆中秋特别报道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理想从来不是
遥不可及的远方

(2025年10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瑞荣

  初读作家刘震云创作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时,被其对生活的真实描摹所震撼。再读时,在那些琐碎到近乎乏味的日常里,触摸到理想被现实碾碎的痛感以及人性在困境中悄然完成的重塑。刘震云笔下的小林,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每个在生活里低头的普通人的化身——他的挣扎与妥协、麻木与觉醒,构成了一部关于“如何在一地鸡毛中活下去”的生存指南,也让这部小说在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精准地刺痛现代人的神经。
  小说用锋利的笔触,毫不留情地展现了日常琐碎对理想的消解。大学毕业的小林,曾是文学青年,怀揣着在北京干一番事业的抱负,可现实却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挤在筒子楼里,为每月的房租精打细算;在单位里小心翼翼,生怕得罪领导丢了饭碗;连给孩子买奶粉,都要对比三家挑最便宜的……曾经的理想,在柴米油盐的消磨中渐渐模糊。他不再读诗,不再谈人生,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给幼儿园园长送礼、如何应对老家亲戚的求助上。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积累而成的“温水煮青蛙”。当小林第一次为了利益向同事妥协时,当他第一次因为生活压力对妻子发脾气时,理想的棱角便被磨平一分。刘震云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触,记录下这种沉沦,让读者在小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是否也曾在某个深夜惊醒,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最不喜欢的模样?
  但《一地鸡毛》的深刻,不止于对现实的批判,更在于它揭示了人性在困境中的韧性与重生。尽管生活充满无奈,但小林从未彻底放弃。他会在给老家寄钱时,偷偷多塞五十元;会在妻子抱怨时,默默承担起更多家务;会在孩子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这些细微的举动,是他在琐碎生活中坚守的底线,也是人性未泯的证明。更令人动容的是,小林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反而获得了一种更清醒的生存智慧。他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学会在当下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和妻子一起做顿家常菜,甚至只是在深夜看着家人熟睡的脸庞,都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这种向现实低头、却不向生活认输的态度,正是小林这个人物最动人的地方,也是小说留给读者最宝贵的思考。
  从时代语境来看,《一地鸡毛》更是一部记录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精神状态的“备忘录”。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小林的困境,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既想保留知识分子的清高,又不得不适应社会的规则;既想追求个人价值,又不得不承担家庭的责任。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小林身上,也存在于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
  刘震云通过小林的故事,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让小说超越了个人叙事,成为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寓言。即便在今天,当我们面临职场压力、家庭责任、社会竞争时,依然能从《一地鸡毛》中找到共鸣,因为生活的本质从未改变,我们依然在琐碎中挣扎,在妥协中成长。
  重读《一地鸡毛》,我常常会想起小林在小说结尾的那个瞬间:深夜里,他看着熟睡的家人,突然觉得“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让你觉得值得”这句话,既是小林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刘震云对所有普通人的慰藉。
  生活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它充满了琐碎、无奈与妥协,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一地鸡毛》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对抗生活的琐碎,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当我们学会在鸡毛蒜皮中寻找温暖,在平凡日常中发现意义,便会明白,所谓的理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藏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