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传家久,传家在读书”。这是清代高密进士傅亶初告诫孙辈的诗句。作为清代高密傅家第一位中进士者,傅亶初在推动家族兴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密傅家将读书奉为传家继世的第一法宝,极力排除万难,致力读书,进取功名,由此家族蒸蒸日上,保持了数百年繁荣。
历经磨难坚守读书祖训
族内互相扶持得以复兴
在高密傅家子弟眼里,读书比土地、黄金更为宝贵。高密傅家的顿然崛起,与其极其注重读书密切相关,这种优良家风,累世相传。
傅家开基之时,并不富足,但对读书一意执着。明末傅钟秀分家时将不多的田产让于三位兄弟,中举后仍是家徒四壁,但他毅然为弟侄延请名师,自己则外出教学,养家糊口。
明清鼎革之际,山东士绅遭难者极多,许多名臣子孙流离不能独存,而傅钟秀后裔虽历经劫难,但牢记祖训,坚守信念。傅钟秀长子傅亶初,与诸弟勤苦学习,成为清代高密傅家第一位进士。傅亶初三弟傅亹初,辅佐长兄治理家业,“为诸弟子侄择师教之”,其胞弟傅京初、侄傅廷锡先后成进士。在傅家兄弟的不懈努力下,傅家最终得以复兴。
傅氏家族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进士傅宸楹卒于福建长乐,其子傅梦熊,奔走五千里,历时两载,扶父柩归里,并认真辅导两个弟弟读书成秀才。傅梦熊教子特别严厉,有子六人,有五人读书业儒,其中傅詠中进士。
傅詠亦传家学,“好读书,自幼至老如一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尊爱老师,听说自己的塾师将辞职还乡,竟“涕泣不食”。他未及不惑之年即辞官养母,家居读书不辍,督课子侄刻苦读书,远近求学者常满门庭。
傅亶初:
留有家训著作《过庭录》
傅亶初一生嗜学不倦,同时积极引导教育诸弟及子侄刻苦读书。
从他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其秉持的读书进取功名的思想。其《秋夜与诸弟坐谈》诗云:“努力文章绍事业,传家原不是黄金。”俨然将读书列为比黄金更贵重的传家宝。《送诸弟乡试》诗则深情表达了对诸弟考取功名的期盼:“大比期将近,连镳赴棘闱。家声嘱弟辈,世济绍前徽。风急鹏思奋,天空雁正飞。寀阳齐努力,衰白借光辉。”他在《初度示诸孙》《二孙析居》中不断告诫孙辈:“吾家清白传来久,闭户安贫读父书。”“呼庐浮白休随俗,闭户读书莫妄求。”
傅亶初晚年总结自己与身边治家、求学、为政的心得,编著《过庭录》一书,以示子孙,被傅家子弟奉为圭臬,累世传承。
傅亶初将读书二字阐释的甚为透彻,他说:“人之孝,读书为大。若能勤苦好学,下笔能文,亲心豫悦,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异日显扬,又是后事。”“人能读书,可以保身家。真心好学之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在邦无怨,在乡无怨。”
关于读书作文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傅亶初告诫子孙说:“读书之事,在自己用功,不专在督责。”“读书以半夜为度,不可太劳神,恐其难为继也。”“读书须要自己静悟,触类旁通,专靠先生不得。先生讲书看文,所谓与人规矩也,何能使人巧哉!”“文要清新,一切浮词熟套,万不可用。”
他特别告诫子孙读书做学问一定要谦逊:“吾辈读书人,见人不可即言学问文章,或有问及,谦逊以答之,不然,人以肤浅见笑。其实遇人即言学问,必非深于学问者也。”
关于父子兄弟之间如何相处,他特别提倡父慈子爱,兄让弟恭。他很有见地:“父子间,当以天性涵濡,不可任性过激。如子有不是,固不孝矣。为父者,因其性而善处之。倘以一时之怒,而迫以无容身之地,不惟伤恩,不祥莫大焉。”“父子不可不常见聚首。父常见子,则慈爱之心日笃。子常见父,则孝敬之心日动。”“兄弟当常相会,至迟不过数日,不可一半月不见面。”他的这些朴素话语直到今天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于衣食住行处事,傅亶初对子孙亦有告诫:“衣冠要正经,万不可随时样浮浪。谨言是古人大事,不可高谈阔论。见生客尤不可。”“一日之功在于寅。清晨须早起,将一日所应为之事打点妥当,庶无忙乱之咎。即无事亦宜早起,神气方不昏惰,读书更宜早起。”“尔等饮食宜淡薄,衣服宜朴素,二者若奢,富家可贫,况汝贫家乎?”“不可妄兴土木,不可妄制衣服,不可妄求体面,不可妄交官府,不可妄扳权势,皆致贫之道也。”
傅譔:
父子三人相互激励读书
傅譔父子三人读书的故事久久流传。
傅譔是傅钟秀曾孙,岁贡。其长子傅观,字宾王,号鄢陵,读书为文甚为刻苦。傅观与弟傅豫侍父读书破屋中,父子三人常常读书到深夜不辍。
傅观对科举功名甚为执着。其父傅譔参加雍正元年(1723)乡试,文已合格,因拟录取的人数超额被黜落。傅观对此耿耿于怀,每每读书想起父亲乡试被黜落一事,常常唏嘘长叹,泪流满面。其父与弟怕他日久生疾,常常好言劝说但仍如故。傅观孜孜不倦,以县试第一成秀才,补廪生。乾隆元年(1736),傅观参加乡试,考试已合格,可惜命运又一次开起玩笑,与其父一样因溢额被落,而弟傅豫中举。傅观且悲且喜,更加发奋读书,最终积劳成疾而卒,年仅32岁。
傅夔:
年逾八旬仍苦追功名
傅夔,本名梦夔,榜名夔,字中畏,号愧臯,一号婴谷。其父傅恂初,字慄公,号信侯,生而颖异,10岁即攻科举文,才气横溢,“仪度尤美惠”,被称为“玉人”。南阳知县綦汝盐一见,即将女儿许配给他。可惜天妒英才,傅恂初年仅24岁不幸中暑而卒。其妻綦氏时年23岁,尚有孕在身,傅夔年仅4岁,綦氏“奉姑维谨,抚育两孤,慈不棐教”,二子后来都读书成才。
傅夔长成后,为人“孝友、廉洁、退让”,与弟傅玫刻苦攻读。雍正十三年(1735)傅夔考选拔贡,乾隆元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此后屡赴京参加会试皆不中,然他始终不忘父亲遗愿,对功名苦苦追求。乾隆三十六年(1771)值皇太后八旬大寿,特举恩科会试,时年82岁的傅夔再次参加会试,此科参加会试的耄耋举人甚多,甚至有过百岁者,可惜傅夔又未取中。乾隆帝特与恩典,傅夔被赏给翰林院检讨职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