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又逢农历七月半,在这满是缅怀的夜里,圆润的月光洒落肩头,清辉如旧,像极了您当年温柔的目光,可我再也听不到那声唤我归家的叮咛。
1947年农历八月,您生于世间。外祖父邓正先先生为您取名“邓金春”,愿您如金石坚贞,似春光温煦。二十岁时,您嫁至隘口河街,与父亲罗祖荫携手相依。祖父罗启章先生为父亲取名“祖荫”,本望他承荫祖泽,奈何他四岁失怙,十岁丧母,半生孤苦。是您的到来,为他孤苦的生命带来光亮与希望,从那时起,您以无尽的温柔与坚韧,为我们兄弟四人撑起温暖的家。
您一生勤劳善良,像老屋里那盏永远明亮的灯,照亮我们兄弟四人成长的道路。小时候,昏暗灯光下,您为我们缝补衣衫的专注模样是我童年最美的记忆。您与人为善,谁家有需,您总热心相助,“金春婶”的名号在河街人人称赞。您用行动教我们善良与爱,让这些品质融入我们的血脉。
那些年,您去过镇江、南京、北京,也曾在上海陪我生活。每一餐可口的饭菜,每一个为我轻掖被角的夜晚,都是您无声而深沉的爱。可我明白,即便身处繁华都市,老家始终是您心底的牵挂。后来,帕金森病渐渐模糊了您的记忆,可老家的模样却在您心中愈发清晰。河街老屋重建完工那天,您眼中闪烁的光芒,我至今难忘。那光芒里,是家的温暖,是您一生的坚守与守望。在老屋的最后一年多里,您身体日渐虚弱,但只要看到我们兄弟围坐身边、这个家依旧完整和睦,您的脸上就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像春日暖阳,暖透每个瞬间。
2022年农历二月廿四,这一天成为我一生的痛。我没能在您最后的时刻陪伴左右,这份遗憾,如利刃时常刺痛我的心。
您一生爱热闹,今年3月,所有家人都从远方归来,一同前往您的长眠之地,以庄重仪式诉说我们对您深深的惦念。母亲,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您站在老屋门口,微笑着,眼中满是期盼,等着我们回家。您的爱,如月光般温柔且绵长,静静地洒落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处角落。我知道,您从未真正离去,您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母亲,我们回家了,您,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