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学期开始了,骗子们又开始蠢蠢欲动,诈骗伎俩层出不穷。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骗局。对此,我市警方介绍了五种常见诈骗并作出安全提示。
□本报记者 王晓萌
冒充老师收费诈骗
骗子建立“某某大学2025级新生群”“某某学院2025级新生群”等微信群或QQ群,拉学生进群。这些山寨学生群一般以“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群”为理由,对入群的新生收取金额不等的群费,同时会传递一些不实信息。由于收费金额不多,不少学生会降低警惕,缴费进群。
提示
遇到收费事宜,学生和家长务必要从学校公布的官方途径或联系辅导员进行核实,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切勿轻信他人或点击不明网络链接,避免上当受骗。如果遭遇诈骗或敲诈勒索,应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伪装推销”诈骗
新生开学期间,有些自称“学长”“学姐”的人员进入学生寝室,推销电话卡(没有售后保证,骗取身份证等重要信息)、生活用品(假冒伪劣产品)、“打折”辅导资料、健身卡等,这些产品多半存在质量和售后问题,购买后很难再联系上推销者。
提示
不要轻信陌生推销者的花言巧语,购物时最好到正规超市、商场,如需办理电话卡请到正规营业厅。
“校园贷”诈骗
骗子伪装成网络贷款平台的客服人员,以“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注销,不注销将会影响征信”为由或以购买高档物品为幌子,诱使学生借钱。一些所谓的“低利率”“免利息”校园贷都是鼓动大学生贷款的诱饵,最后会利滚利欠下巨债。
提示
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不要将身份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如不慎陷入不良网贷困扰,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情况,并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
“冒充校方”诈骗
不少骗子会在学生缴纳学费之后冒充学校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声称学费缴纳失败,需要重新缴费。当学生问及如何重新缴费时,骗子往往会给出他们提前准备好的缴费二维码或银行账号。
提示
学生遇到这类情况应提高警惕,先向家长和老师汇报情况,并向有关机构进行求证,遇到欺诈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家长如遇诈骗电话,需跟学生本人进行确认,若联系不上,可以和学校辅导员或其他老师联系。
“兼职刷单”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兼职信息,并以“零投入、无风险”“日清日结”等方式引诱大学生刷单,承诺在交易后立即返还购物费、发放佣金。等学生做成几笔小额刷单后,诈骗分子将本金和佣金及时返还,骗取受害人信任,随后提高刷单金额,再以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佣金。有的诈骗分子还冒充中介或公司发布虚假招聘用人启事,诱骗想兼职的学生缴纳“保证金”和“介绍费”,当学生按照要求支付款项后,骗子就会立即消失。
提示
想做兼职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甄别各类信息,一切先垫资、先收费的网络兼职都不可信,做到不理、不信、不转账。通过中介找兼职时,需核查中介资质,正规的中介机构都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切勿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