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3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王尽美与国共合作

11版:王尽美与国共合作

12-13版:王尽美与国共合作

16版:王尽美与国共合作

这届年轻人把人设“挂”在包上

(2025年08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马宇琪 实习生 徐子惠(署名除外)
  当前,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背包不再只是实用工具,更是表达个性的“移动画布”,而“包挂”则成了表达的载体。从城区各大商圈到咖啡店、书店等场所,不难看到年轻人用来装饰背包的毛绒玩偶、金属徽章、IP联名挂件等“包挂”。这些单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的小物件,以其情感价值与社交属性掀起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消费风潮。
  近日,在城区泰华城的一家潮玩店铺,“包挂”区域前围满了年轻顾客。一名正在选购兔子挂件的消费者说:“压力大时捏一捏它的长耳朵,软乎乎的触感能让人瞬间放松。”该店店员表示,店内的“包挂”分多种材质,其中毛绒材质的挂件销量最高。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面临学业、职场多重压力,“包挂”的即时触感反馈成为低成本的情绪调节工具。
  另外,“包挂”的社交属性在年轻人中愈发凸显。8月16日,在城区谷德广场的一家咖啡店,25岁的程序员张浩然展示着背包上的一排徽章说:“这个‘拒绝加班’是同事送的生日礼物,这个风筝挂件是我和朋友从潍坊风筝博物馆淘的,每个挂件背后都有故事。”张浩然坦言,“包挂”已成为自己快速识别“同担”的暗号,此前在公交车上,自己的“包挂”就被陌生女孩认出,两人聊了半小时动漫周边,最后还约了周末一起逛市集。
  这种符号化社交在IP联名挂件中尤为明显。在城区新辰天地购物中心的一家潮玩手办店铺,一款系列“包挂”日均销售近百件。据店员介绍,很多顾客会集齐整套挂件,通过搭配不同造型展示“人设”,比如“宇航员”代表探索欲,“画家”象征文艺气质,这种非语言交流让社交更轻松有趣。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包挂”的“无用之用”恰恰契合了他们从“功能消费”向“意义消费”的升级需求。“以前买‘包挂’会考虑能不能挂钥匙、重不重等,现在更在意能否通过挂件传递态度。”20岁的小马最喜欢“疯感丑挂件”,在她看来,这正是当下最火的“发疯文学”实体化表达。
  “和项链、手链一样,‘包挂’可以起到装扮的作用,也算是穿搭的一部分,我很喜欢买‘包挂’,也算是一种情绪价值。”25岁的小陈说。
  从实用配饰到情绪载体,从个体表达到社交媒介,年轻人对“包挂”的热爱,本质是对“被看见、被理解”的深层渴望。当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这些会摇晃、会发光、会讲故事的小物件,正在为年轻人构建起抵御孤独的精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