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著名导演郑晓龙出现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要做老百姓爱看的戏。在影视圈,郑晓龙的名字堪称“金字招牌”。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金婚》《红高粱》《甄嬛传》《功勋》《藏海传》,三十多年来,由他策划、监制、执导的多部电视剧,都堪称经典。
耐心打磨细节才能出好作品
今年“白玉兰”颁奖之际,《藏海传》剧组低调地在上海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功宴”。
说是“庆功”,但看上去更像一次小型剧组重聚,亦像是赋予这部“爆款”剧一个圆满的收官仪式。自播出以来,《藏海传》凭借丰富的内容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它没有局限于复仇故事,里面有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也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镜头考究,服化道精良,诸多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彰显了东方美学的特质。
拍戏时,郑晓龙其实没怎么想过剧爆不爆的问题。那时他跟导演曹译文一样,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磨质量上。与细节较劲的痕迹,在《藏海传》的拍摄过程中几乎随处可见。
有一场推开墓门的戏,时间不长,但花的心思足够多。镜头中,藏海要推开沉重的墓门。但当时制作好的道具墓门重量不够,人往那一站,轻轻一推,门“吱呀”一声就开了。
郑晓龙一看,这绝对不成,道理很简单,过了那么多年,又是巨大的石门,推的时候得有力量,那个“推”的劲得出来,不然,跟艰难进入墓道的状态就对不上了。
他将这些细节考虑周全,再讲给演员听。肖战也给出了令郑晓龙满意的反馈。“演员表演呢,你一说他就明白,努力地用劲(推),再加上门开了的配音,就觉得(对了)”。
“生活化的细节很影响剧的质量。包括台词怎么说、动作怎么做,一点一滴,有的剧本提供这些,有的剧本不提供。”郑晓龙觉得,作为导演,这些都应该想到。
作品要对时代和社会有所反映
大学毕业后,郑晓龙来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那时,他已经隐隐感觉到,大众文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便打算拍一部聚焦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后来,郑晓龙召集了李晓明、王朔等人,一起琢磨剧本。1990年,《渴望》一经播出,便成为现象级电视剧。
后来,他又策划拍摄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北京人在纽约》,同样大获成功。在这些电视剧中,郑晓龙此后在创作中坚持的“现实主义态度”已初见端倪:细节要真实、有质感,人物举止要有逻辑,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也要对时代和社会有所反映。
《甄嬛传》播出后长盛不衰。虽然郑晓龙总觉得,一部剧拍完后就有了独立的人格,渐行渐远,跟自己就没关系了。但每次听别人提起这部剧,他依然非常高兴,因为它证明了一件事:大浪淘沙,经过时间选择,能留下来的、大家都爱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无关获不获奖、赚不赚钱。
坚持自己的同时与时俱进
许多年来,在网络平台上,郑晓龙很多作品的热度几乎从未衰减。他不怎么上网,但拍出的剧情,经常能够精准踩中网络文化的“流行点”。而如何制造“爆款”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他的作品里:注重细节,贴近观众。
把细节当成情节拍,是创作文艺精品的秘诀。在他看来,我们常常大量拍情节而没有细节,但想让观众产生信任感,细节恰恰是最重要的,最后是要功力的。
细节够了,人物也就丰满了。想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细节,就要充分了解生活和常识,他坚持认为,如果不是从生活中来,而是从想象中来,就可能有问题。
在郑晓龙的观念里,对细节的把控,应该贯穿整个拍摄过程。《甄嬛传》的后期制作时间很长,由于北京故宫并非处在群山环绕之中,他便让人逐帧将横店宫殿后面的山抹掉。说到底,还是他坚持许久的那个创作标准:现实主义。同时跟上时代,不落窠臼。
在漫长的时光里,郑晓龙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而这,或许就是他多年来“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