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浩
震撼、治愈、荒诞……一部好电影应该具备什么?在我看来,能够将创作者意图表达的情绪推向极致,是一部好电影的核心特质。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恰恰在细腻幽微的情感描摹与美轮美奂的视听构建中,抵达了艺术表达的巅峰之境。
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与周慕云在各自配偶背叛的阴影下,彼此靠近、相知相恋,却又因道德束缚而无奈分离的故事。影片采用碎片化叙事手法,刻意省略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情节,转而通过极具暗示性的人物动作、留白的台词、隐喻的光影分布、承载情绪的服装细节与充满窥视感的镜头视角等,构建出主观化叙事体系。如苏丽珍按门铃,周慕云开门时她停留在门上的手无意识划拉;或是苏、周两人穿过光影交错的楼梯格栅,这些静默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悸动诠释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视听语言堪称教科书级的艺术范本。华尔兹风格的主题配乐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周、苏两人从相识、相恋到分离,反复出现数次,忧伤的旋律不仅是情节的伴奏,更像是这段感情的命运注脚,预演着注定的悲情结局。在周、苏初次见面谈及配偶不忠的领带和手提包时,快速平稳的移镜头打破了场景的慢节奏氛围,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此事对二人的震撼。细腻入微的特写镜头,多次聚焦两人戴戒指与未戴戒指的手部,无声地展现他们对失败婚姻从坚守到试图放手的态度转变,巧妙传递镜头外未明示的人物信息。拉镜头的运用更是充满诗意,在苏丽珍表明二人不可能在一起后离开走廊,以及周慕云离开前在走廊的场景中,镜头缓缓拉开,营造出环境纵深中悠远的距离感,在恰似人眼收回的视线里,盛满了情感的疏离与怅惘。
苏丽珍身上的23套旗袍,堪称影片最精妙的情感载体。这些随剧情流转而变换的华服,以色彩与图案为笔,勾勒出女主角丰富的内心图谱——当她与周慕云的关系逐步升温,其所着旗袍的色彩愈显明艳,纹样亦更为繁复。而当孤独与压抑笼罩心绪时,暗沉的色系与保守的款式便成为她的保护色。从爱人背叛的悲愤到对新感情的小心翼翼,再到最终选择隐忍的克制,旗袍成为她内心世界的外化象征,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为电影注入了深厚的美学内涵。
《花样年华》看似讲述关于婚外恋的故事,实则是对时代、情感、道德与人性的深刻叩问,是一段隐晦的爱情雕琢成的永恒经典,在光影流转间,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如墨染宣纸般晕开。这部电影如一坛埋于窖池的陈酿,在时光的陶瓮里历经沉淀发酵,将初映时的青涩锋芒酿成了如今温润通透的琥珀色。当银幕光亮如木塞初启的刹那,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圆融的叙事肌理,便如酒液挂壁般缓缓渗出,留下悠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