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密封包装的大米为什么会生虫

(2025年07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是在家做过饭的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买回的大米放着放着就长出了黑色的小米虫。大米买来的时候都是密封的,也看不出有虫,为什么放一段时间就有虫呢?这些虫是从哪来的呢?如何防止大米生虫?
大米生的是什么虫?
  经常吃大米的人,对大米生虫并不陌生。如果仔细看看这些米虫,就可发现这个体长2毫米-3毫米的小虫身体很坚硬,在放大镜下看就更有趣了,它的头部前面长了个长长的喙,跟大象鼻子有几分相似,因此又被称作“象鼻虫”或“象甲”。大米中的象鼻虫有两种:米象和玉米象。
  米象,俗称米虫、谷牛、米象甲,中国北方称为“麦甲”。米象有翅能飞,但它们在米缸或者室内的时候极少飞行。玉米象是它的近亲,二者长得也特别像。这两种虫喜欢往角落里躲藏,还喜欢“装死”,一碰就装死不动,所以我们一般在大米的表层很难看到它们,只有把大米翻腾出来才会看到它们。
  米象的生命周期大约为20天-50天,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米粒内。所以,通常在每年7月、8月盛夏季节更容易看到大米生虫现象。
  米象在产卵时会啃开大米粒,将卵产在米粒内部,并分泌黏状物封住洞口,所以我们肉眼很难看到。到了合适温度和湿度的时候,这些虫卵就会在米粒内部孵化发育。因此,大部分时候,粮食中的米象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部孵化。
  除了米象,大米中常见的虫害还有谷象、谷蠹、赤拟谷盗等。谷象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谷蠹原产于南亚,它们会直接在谷物里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就会对谷物进行破坏;赤拟谷盗比米象稍大一些,它喜欢在谷物、面粉中出现(啃食),在面粉中更常见,所以又叫面虫。
为什么密封的大米也会生虫?
  密封的大米生虫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奇怪,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粮食未熟,虫卵先行
  粮食还在地里时,这些虫子就将虫卵生产在粮食内部了,大米买回家后,当大米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虫卵就孵化出来了。周围的大米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很利于生长发育以及繁殖下一代,虫子就会越来越多。
  害群之虫,潜藏暗伏
  我们家里环境中不可避免也有虫子,它们会潜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装粮食的工具、器材等,如果没有进行灭虫处理,放入新的大米后,过段时间,就会孵出虫了。
  暗虫产卵,防不胜防
  大米在到达我们的餐桌之前,还要经历生长、收割、加工、运输等很多道流程,也有可能被虫卵污染。这些隐藏在大米中的虫卵非常小,肉眼很难发现。加工过程中,虽然会对大米进行清洗、筛选等工序,采取灭虫、防虫措施,但不能完全杀灭所有虫卵。大米买回家后,当环境达到一定条件时,这些虫子就会长出来了。

大米生虫了怎么办?还能吃吗?
  我们在超市购买到的大米,都是企业生产包装好的,生产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防虫,比如过筛、热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熏蒸、低温冷却等技术,再用真空、充气包装等,没有拆封之前通常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不生虫。但是只要拆开了,就可能生虫。想要保持大米口感好,不妨从以下两点做起:
  避免买太多,定期检查
  米虫一般会在每年的8月上旬变成成虫,在这期间家中购进新米的要注意定期检查,发现米虫要及时清理。同时,最好不要囤太多大米等粮食,吃多少买多少,买多了存放时间久了更容易生虫。
  发现生虫,及时消杀处理
  一旦发现大米中有米虫,应及时消杀。首先,及时将被米虫污染的大米和没被污染的大米分装。其次,把大米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用一个小盆接住米袋的开口,等米虫全部爬出口袋后再集中灭杀。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米虫会“装死”,因此最好过筛除虫。另外,千万不要放太阳下暴晒,否则将会产生明显的碎米及口感变差。
  大米中的米虫会消耗大米的营养成分,降低口感。幸运的是,米象不会咬人,也不会传播疾病或引起感染,因此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所以,即使大米生虫了,只要粮食没有霉变,处理掉米虫,再把米淘干净,也是可以正常食用的,没有必要一袋米里面生几只虫就全部扔掉,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虽然被米象咬过的米粒表面颜色会变暗,厚度会变薄,但这种被破坏的米粒经过淘洗会漂在水面上,所以在淘米的时候,把漂浮在水面的坏米粒淘掉,剩下的米就没有问题。
  特别提醒
  大米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就算没有长虫也不要再食用了:
  发霉。如果发现大米发霉了,就不能再食用了。发霉的大米中如果有黄曲霉菌,就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食用后对身体有危害。
  异味、结块。米象没有安全问题,但是如果是赤拟谷盗虫,它们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分泌物,分泌物过多会导致大米发臭、结块。所以,发现大米生虫、有异味、结块,就别吃了。
   据“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