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赵春晖
近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据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伴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不少医生在工作之余,跨界当起“主播”,面对镜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医学专业知识,帮助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做好健康管理,这种新型的医疗科普方式受到患者和公众的广泛认可。
不过,也有部分“网红医生”被流量冲昏了头脑,背离了自己做医疗科普的初衷,借着科普的名义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这些人“嘴上都是科普,背后全是生意”,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及医务人员的形象。
医疗卫生行业与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正确性、专业性、科学性是医疗科普的首要前提,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生命不是儿戏”,如果医疗科普的目的被流量或利益带偏,轻则容易误导公众,让公众花了冤枉钱,重则容易延误患者病情治疗、危及患者生命、诱发医患对立。
面对乱象,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但要彻底根治医疗科普乱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压实各方责任,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首先要明确平台、医院、医生各方的责任,对纵容医疗“伪科普”的平台一定要依法严格进行处罚,对相关医院、医生更要依法整治,可将严重违规的医生纳入医师执业信用“黑名单”。另外,需要强化技术赋能监管,利用AI、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医生的科普内容进行甄别,对“伪科普”内容予以限流。医生要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对医疗“伪科普”内容要坚决说不,不能让自己沦为流量的“工具人”。同时,广大受众也要增强防范意识,提升对医疗健康科普内容真伪的辨别能力。
医疗科普应该“以科学专业守护健康”,绝不该“以流量至上兑换利益”,只有让医疗科普回归“生命至上”,才能让更多有价值、可信赖的健康知识传得更广更远,真正肩负起守护生命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