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北临胶莱河的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村,与青岛平度市孙家庄村隔胶莱河相望,因元朝兴修胶莱河而立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王干坝人民在胶高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爱党爱军,舍生忘死,铸就了代代相传的“十二个第一”革命老区精神。
红色不仅是王干坝的厚重底色,更是这里的英雄本色。走进王干坝村,一个红色火焰造型的景观雕塑矗立在眼前,上面的“高北小莫斯科——王干坝”大字赫然醒目。距离村委会一个路口的地方是去年6月底刚建成的王干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王干坝村保存了高密现今最丰富的红色资源,横跨胶莱河的11孔古桥等十多处现存的红色资源都在此展现。”在王干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内,讲解员向游客讲解着王干坝、高北乃至高密地区的红色斗争史。基地内有红色报告厅、初心广场、英雄胡同以及十余个主题馆,通过文物陈列、展板介绍、情景展示、视频再现等形式,让参观者沉浸式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红色历史,追寻那一段段红色记忆、光辉历程。姜庄镇相关工作人员邬迪介绍,王干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干坝地处反动势力统治的薄弱地带,这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契机,将革命的火种播撒于此。
1943年秋,李崇被调到此地担任高密县武委会主任,每到晚上,他就爬出地洞,到农户家暗中宣传,很快在王干坝村组建起一支群众抗日自卫组织——“看门打狗队”。周围村庄纷纷仿效,两个月的时间,沿胶莱河两岸共有十几个村庄,相继成立自卫队。在此基础上,组建联防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高密最早的民兵组织。
1944年初,李崇根据上级指示,在王干坝以及附近村庄的自卫队员中,动员积极分子参加武工队,不久就建立起一支20多人的精干队伍,并配备枪支弹药,建立高密第一支武工队。在李崇的带领下,武工队袭击日伪军,解放了王干坝村,扩大了武工队的影响。一天,驻姜庄伪军出动百余人进犯傅家口子村,自卫队进行炮击,打伤伪军数人。武工队向敌人投掷手雷,迫使伪军退到村外的一条沟里。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敌人没能前进一步,顺着沟底狼狈逃窜。
1944年9月,南海地委在王干坝村成立高密县民主政府,王旭东任县长。
1944年秋,南海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派姚心田在王干坝村设立敌工小站,姚心田任站长,对外名义是武工大队姜庄区办事处。敌工小站除做就近敌伪据点的联络工作外,还兼做驻村工作,组织群众坚持对敌斗争。
1945年春,在姚心田等人主持下,抗日战争时期高密北部的第一个党支部——王干坝党支部成立。党支部书记孙宝财、村长孙宝善、党员徐清福等人,把王干坝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赢得老百姓的支持,王干坝村也被称为高北的“小莫斯科”。
“这不仅是砥砺沧桑的历史见证,更是熠熠生辉的革命传承。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伴随着讲解的结束,王干坝村的红色记忆深深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
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王干坝村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依然澎湃着不息的红色脉动。王干坝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故事,都在无声诉说着忠诚与信仰的力量。王干坝村先后被授予高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高密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高密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