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场光与影的奇遇,它把时间凝固在胶片里。今年50岁的王庆禄收藏了近300部电影放映机和近3000部电影胶片,每一件藏品都凝聚着他的热爱和执着。未来,他希望利用自己收藏的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打造一处红色文化传播基地,让更多人从过去的“旧时光”中,感受老电影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漫长的经历让他与电影放映结下了不解之缘
7月8日,记者来到王庆禄的收藏室看到,展架上摆放着大小不一、品牌不同、样式五花八门又充满年代感的电影放映机,每一台机器都散发着别样光芒。普通人可能对电影放映机感到很陌生,但这些老物件却藏着王庆禄童年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情怀。
王庆禄小时候生活在临朐县农村,看露天电影是村民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每当村里放露天电影,其他小伙伴还满心期待银幕上出现动人心魄的画面时,王庆禄已成了电影放映的“操作者”,成为同伴们羡慕的对象。
“村里一个叔叔是电影放映员,我经常跟着他出去放电影、打下手,逐渐对电影放映和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王庆禄说。
十几岁时,王庆禄就学会了维修收音机、录音机,甚至能拆开再进行组装。后来,上高中的他已经能用从市场上购买的配件,自己组装录音机、收音机。
正是因为有这一手技术,上大学时,王庆禄成了学校广播站的骨干,是学校的兼职电影放映员和电影放映机维修员,还经常为同学们服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帮学校维修电器有补贴,大学期间我的生活费几乎没向家里要过。”王庆禄笑着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和电影放映结下了不解之缘。
偶然萌发收藏念头,1200元买回第一部放映机
提到为何迷上电影放映机收藏,王庆禄思绪万千。2000年,大学毕业的他一时没找到合适工作,便从事了一段短暂时间的二手电器回收和维修再销售。偶尔会收到一些损坏的电影放映机,他维修好后再转让给一些电影放映机收藏者。
当时的王庆禄,只是把维修、销售电影放映机当成谋生手段。不过,他由此结识了不少经济实力雄厚、热衷收藏的人,为后来的创业积攒了人脉。
2014年,王庆禄从单位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由于技术过硬、市场敏锐度高、擅长创新创造,很快就闯出一片天。2015年,他有一次回老家,偶遇以前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那位叔叔,聊天中勾起了他对电影放映的无限怀念,萌生了收藏电影放映机的念头。
王庆禄收藏的第一部电影放映机,与他小时候露天放映时的机器是同一个型号。当时,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云南省的一位藏家手里有部同样型号的放映机,于是辗转与其取得联系。最终,那位藏家被他的诚意打动,同意转让。“我坐火车去的云南,花了1200元,买回了那部放映机,一直珍藏至今。”王庆禄说。
2019年秋天,王庆禄去美国考察学习期间,结识了一位喜欢收藏的美籍华人。两个人非常有共同语言,此后,王庆禄多次通过这位藏家购买国外的电影放映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藏品。
在王庆禄的收藏室里,还有一部电影院专用放映机,体积非常大。这部放映机的原主人是徐州的一位藏家,由于地方有限,家里被藏品填得满满当当,遭到了家人强烈反对,迫不得已忍痛割爱。“那位藏家知道我喜欢收藏电影放映机,满心不舍地把它转让给我,还一个劲儿叮嘱我一定要好好收藏,还说有机会来潍坊看看我收藏的电影放映机,过过眼瘾。”王庆禄笑着说。
内心动力满满,希望藏品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随着收藏的电影放映机和胶片的数量越来越多,王庆禄的内心在充满成就感的同时,又涌起了一种使命感,感觉这些藏品不能只成为供自己欣赏的“展品”,还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于是,每逢重要节日,王庆禄便用收藏的电影放映机和胶片,到小区、广场等地放映公益电影,让更多市民感受“旧时光”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收藏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放映机收藏者,大家会不定期地组织聚会,交流收藏心得,讨论如何让藏品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王庆禄认为,露天电影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电影放映机、胶片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时光流转,应当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这也成为他继续坚持收藏的动力。如今,他的电影放映机藏品数量已经接近300部,电影胶片的数量更是达到近3000部,胶片以红色电影为主,文化价值非常高。
王庆禄还想打造一处电影放映机陈列馆或博物馆,供人免费参观,让这些老物件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诉说光影故事。另外,他计划利用红色电影胶片藏品丰富的优势,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基地,让青少年前来研学、参观,看看胶片电影是如何放映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红色电影,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些老机器,感受到电影的温度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