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把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总结中国共产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历史经验,两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并行发展的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及实现程度会受到组织结构、成员能力及成员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可以从结构、能力及行为三个维度探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径。
结构维度: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结构上需要建好党的组织体系这座大厦,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不仅包括乡镇党委、村党委、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架构,而且包括像制度、纪律、工作机制等结构化要素。一是不断完善村级组织体系。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组织为补充的复合型农村组织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主体和组织载体。二是构建组织联动、利益联结的互动机制。镇街党委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村级组织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联动和自下而上的利益联结,彼此间形成责任连带、利益联结共同体。
2.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乡村振兴战略将催生许多新的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尽全力带动新兴组织发展壮大。一是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任务,注重在农村特色产业链、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及基层治理网格中建立党支部或设立党小组,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探索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的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新的农村社会阶层中的作用,凝聚村集体发展合力,实现村内资产资源利益最大化,推动片区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能力维度: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既同组织系统结构相关,又同构成组织系统的成员能力相关。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双重功能的发挥受到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等“隐性”因素的限制,需要着重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
1.提升政治领导力。政治领导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把牢乡村振兴政治方向、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落实落地的能力。一是开展村级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活动,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质效。二是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潜能,发挥农村党员在村级事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提升思想引领力。把稳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之舵,以思想政治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造形”,也要“铸魂”。一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广覆盖的学习教育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介广泛宣传报道,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三农”政策“响”在基层。二是提高理论入心温度。运用通俗的语言、借助鲜活的故事讲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增强理论转化效度。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三农”政策落地见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提升群众组织力。群众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完成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要求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一是提升动员群众能力。学会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觉悟,学会用群众语言讲明党的政策,赢得群众支持。二是提升团结群众能力。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决策主体的地位,以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公开性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以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群众。三是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尽心尽力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
行为维度: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监督管理
组织结构、组织成员能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影响,最终会表现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上。因此,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还须从行为维度出发,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行为的监督管理。
1.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既要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又要深入到行为动机、思想观念层面加以引领,实现制度治党和思想建党同向发力。一是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用纪律规矩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言行,使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二是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常态化开展纪律规矩教育,定期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集中优化行动,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堤坝。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度”。
2.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监督。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不仅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而且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一是织好“监管网”。通过健全村级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制定村级微权力负面清单等方式,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经常性监督,对村级重要事务决策、资源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的全链条、嵌入式监督。二是加强群众监督。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机制,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探索实施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让村干部定期向村民报告工作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让“微权力”服务好“大民生”。
3.激励农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行为是人的主体性活动。要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创新创造、担当作为,可在外部激励和内生激励结合的基础上,由外部激励向内生激励转变。一是立好“风向标”。结合实际出台科学完备的激励机制和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工作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使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党员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二是激发“动力源”。担当作为是农村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这就要把“赋能”与“减负”结合好、把“严管”与“厚爱”平衡好,更好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干事担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 侯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