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走进潍城区桃花源小区的试点样板房,原本昏暗的老房子已焕然一新:智能灯光随着脚步声亮起,环保墙面泛着柔和光泽,庭院绿植与现代设计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套建于1986年的老房子,仅用30天便完成“蝶变”,改造成本比市场价低近两成。这场从“将就住”到“品质居”的转变,正是潍城区旧房“焕新”行动的缩影。
□文/图 本报记者 赵金凤
样板先行,破解老旧小区治理“密码”
旧房“焕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潍城区桃花源小区曾是典型的“老大难”小区,36户居民仅剩6人常住,21套公管房长期闲置,楼道堆满杂物,卫生无人清扫。2019年,潍城区住建局和南关街道人民商城社区书记带领团队破题:与产权单位协商,将闲置公管房托管给社区运营。引入物业公司投资170万元翻新出租,年租金30余万元用于兜底社区内的老旧小区基础物业服务,实现“单位减负、社区增效、企业盈利、居民受益”四方共赢。
今年,乘着全市旧房“焕新”东风,社区选取样板间打造“升级版”样板。由社会公司出资改造,不仅优化空间布局、更新智能家电,更叠加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居民购买冰箱、空调等8类家电,最高可享20%补贴。同步推进节能门窗更新,通过“潍建集采”小程序在线申领10%至20%现金补贴,让老房子既“好看”又“好用”。
样板房的成功,只是潍城区旧房“焕新”行动的起点。为推动这项惠民工程落地见效,潍城区全面摸排适宜改造房源,制定“一房一策”实施方案;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激活旧房改造内生动力。目前,潍城区各街道已基本确定样板房选址,改造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
“改造+运营”,让旧房从“包袱”变“资源”
“以前总觉得老房子凑合着住就行,现在才知道‘旧貌换新颜’可以这么快、这么好!”居民王女士参观样板房后赞叹不已。潍城区的旧房“焕新”绝非单点突破,潍城区住建局以“一盘棋”思维构建起“高位推动、部门协同、街道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改到群众心坎上。
在资金筹措上,潍城区住建局探索“市场化运作+民生工程”模式。潍城区将十笏园片区改造与文旅开发结合,600余户空置房420户回迁、180户出租,打造20余家“城中民宿”,租金收益翻番。这种“改造+运营”的闭环模式,让旧房从“包袱”变为城市发展的“资源”。
“我们不仅要改出品质,更要改出温度。”潍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以样板房为引领,充分尊重居民个性化需求,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植入现代生活元素。通过整合资源,引入优质家装企业,降低改造成本;建立全流程质量监管机制,确保每一个改造项目都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长效治理,为老旧小区提供“兜底”物业服务
“改得好,更要管得好。”潍城区建立物业维修应急周转金,成立公益性物业服务公司,为老旧小区提供“兜底”服务。在曹家巷社区,“红色物业”创新“三红三化”模式,党员带头组建“红小二”服务队,将“物业+养老”“物业+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改造过程中始终贯穿“居民主体”理念。每栋楼都有“居民议事会”参与方案设计,安顺西区居民提出的“增设无障碍通道”、圣基花园业主建议的“智能充电桩布局”均被采纳。这种“问需于民”的改造方式,让全区居民成为旧房“焕新”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
如今的潍城区,老旧小区内电线入地,雨污混接点完成分流,屋顶重做防水,道路铺上沥青……这场持续数年的旧房“焕新”行动,早已超越建筑本身的物理改造,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它不仅让“老破小”重焕生机,更让千万居民触摸到了“品质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