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潍县成立“万亩方”会战指挥部,要将全县基本农田连成片,民兵、村民集体出动,庞家营“潘(家)马(家)庞(家)”三村新造可耕地800余亩。符山水库进行了堤坝加固、容量扩大工程。马家大队原有低洼盐碱地近400亩,把大于河水引进洼地,种植水稻。
学大寨开辟万亩方 民兵村民齐上阵
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次年冬,潍县成立“万亩方”会战指挥部,要将全县基本农田建设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
双杨店人民公社自东向西划分出华疃片、双杨片以及大于河西岸的庞家片。一片为一营,下设三个连(含一女兵连);一村为一排,由40至60个基干民兵组成。施工人员多数不在本村,而交互起来到外村、外片。
进村民兵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该村男女社员上阵配合,进而形成“人民战争”的气氛和阵仗。
庞家片整饬的目标是铲平马家埠、埠头子埠、孙家埠,以及徐家村和于河公社流饭桥村共有的流饭桥埠的本村部分;新造一条南北砂土战备路;开辟东西走向、从寒亭直通潍德路的“基线路”;填河还田,把王固庄以北的大于河老河身平掉等。
冬季相当冷,本片民兵除了离家较远的,都回家吃住,早来晚回。女民兵则被安排在施工村社员家里住宿,到专设伙房吃饭。兵民们不顾天寒地冻,愚公移山,施工进度很快。春节过后一星期,施工继续。到春耕前,庞家营“潘(家)马(家)庞(家)”三村新造可耕地800余亩,其中最大赢家是马家,400亩的盐碱洼地被填平。“大干快上,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等务实的、纯生产性的口号出现在工程中。
庞家营的会战还有两个收获:促进移风易俗,导引殡葬改革。施工营要求每家最年长者上一辈的坟集中迁往一处,再往上的就要平掉。人们随大流地接受了迁坟进公墓动员,火化新俗也随之而来。再是,平埠还田发现了文物。史载潍县西北部曾是夏代王室争权夺利的角逐地,多村挖出了刀、剑、矛、锸等,为研究古寒国乃至我国先秦文明史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马家村众人口述
符山水库固坝扩容 部队放电影慰民工
符山水库(原称庙子水库)位于潍坊景区浮烟山西北,初建于1959年冬。1970年春末夏初,水库又进行了堤坝加固、容量扩大工程。
民工队伍按部队编制,一村为一排,几个临近村为一连,一社为一营,全县为一团。推车、篓子、铁锨、镢头等工具由民工自带。分工以排为最小单位,按匡算土方划分地段。库底取土,由年长或体弱者专门拉短(短绳拉车),推拉到坝顶倒下。每天的土方任务都得完成,第二天再分工。
农民出夫固然是劳动分配,但从私心上讲,饭尽着吃,不像在家时半饱半饥就抿了嘴。平日是黄灿灿的玉米窝头,阶段性庆功会有馒头、包子、油条……这些都是难得的“神仙日子”。民工驻地离部队驻地不远,部队经常放电影慰劳民工,《奇袭》《地雷战》《英雄儿女》叫人看不够。
傍麦口民工回村助收,过后再来。有时天热人乏,没人愿意多干一点,这可给连部施工员出了大难题。他先去营部接受从哪里挖土的任务,尽量争取条件好的地方,再回来分给各排……
全团数千人大战,人山人海,红旗猎猎,喇叭声声,整个库区宛如一口大锅,热气腾腾,一道道气吞山河的风景线。工期近两个月,大坝竣工,东西五里长,宛如卧龙,雄伟壮观。
于廉合(已故)口述
洼地稻改热火朝天 亩产超过300斤
双杨公社马家大队原有低洼盐碱地近400亩。1964年夏,雨大水旺,积水不消。公社部署,要把大于河水引进洼地,种植水稻,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黄河以北增加到400斤”的尝试。
这年入冬前,村里先组织青壮劳力筑坝蓄住大于河水,次年开春,男女老少再次“大跃进”。培筑垄沟,划出好多小组,分段进行,筑得差不多了再与邻组相接,用铁锤、石锤砸牢夯实,最后从沟中间抠出淌水道来。洼底整平,大小车辆运土忙,锨镢锄镐过头扬,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从公社调来了抽水机、水平测量仪,供随时使用。大约10余天后,不费一砖不用一石的土垄沟用“土法”筑成了,宽2米多,长约1.5公里,东低西高,终端高约2米,好像一条横卧的长龙,昂首马家村西北坡,朝不同方向伸出的分垄沟俨似龙爪、龙须。
为育稻苗,各生产队建了苗棚,草帘子盖顶,阳光好时掀开,春寒来了盖上。麦收过后,垄沟新土也已沉蛰,长满野草。洼底也耘出大体平整的畦子,300亩开外。
到了插秧季,人人争先恐后,撸袖挽裤下田。只用了3天,全部插完。秧苗没有蔫头,急剧生长;公社拨给40吨氨水,水解浇喂。10月底,稻子成熟、脱粒,亩产超过300斤。缴了公粮、留下种子外,人均分到40斤。
由于河水流经的不全是自己的土地,加上下雨无常,这年旱,马家与下游村子为争河水发生争执,拦河坝被铲开……种了一年水稻不得不打住,但得到了重要启示:盐碱地完全可以改造,何不退埠还田。延至1977年底“万亩方”大会战,马家村借机改造“马家洼”,彻底改成“马家平”。
马玉山(已故)口述
本期图片由张建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