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刚上班,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外就已排起长队。人群中,有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夫妇,也有辗转多家医院后怀揣最后希望的中年夫妻……从医近三十年,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马丽为无数家庭铺就了一条幸“孕”之路。
┬文/本报记者 王路欣 图/本报记者 李淑蒙
医生不仅要治病,也要关注患者心理
走进马丽的诊室,患者会被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氛围所包围。无论是对初次就诊的年轻夫妇,还是对多次治疗无果的患者,马丽都耐心询问病情,细致查看检查报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术语,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给予他们最大的安慰和信心。“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我必须尽我所能去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马丽说,生殖专业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让马丽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对从北京来就诊的夫妇——林女士和丈夫。这对四十多岁的夫妇在婚后十多年里一直没有孩子。林女士卵巢曾做过手术,功能明显减退;丈夫的精子质量也不理想。他们曾经在北京两家知名医院尝试过“试管婴儿”治疗,但没有成功,这样的结果给夫妻俩带来巨大打击。“当时是夏天,天气十分炎热,然而夫妻俩的表情却很淡漠,他们说对这次治疗也不抱太大的希望。”马丽回忆说,至今她仍然记得夫妻俩的眼神,有无奈,也有强烈的渴望。
尽管感受到巨大压力,马丽还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之后,她为林女士和丈夫制定了“三步走”方案:先用三个月的时间给予内分泌调理以改善卵巢功能,同步指导男方调整二人的生活方式;再采用温和方案进行专业促排卵,最大限度减轻卵巢负担;最后进行优质胚胎培育。治疗过程中,马丽一直与林女士夫妇就治疗细节密切沟通。
当两枚优质胚胎成功着床后,林女士和丈夫激动不已。可意外还是发生了,过了一段时间,林女士不幸流产。马丽并没有放弃,继续调整治疗方案,林女士终于再次怀孕,并且平安度过孕期。从第一次走进诊室到孩子出生,马丽和林女士夫妇共同努力了一年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孩子出生那年起,每逢过年,林女士夫妇都会跟女儿一起和潍坊的“医生妈妈”视频连线。
马丽告诉记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但是不少人对这项技术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试管婴儿”技术是指将女方卵母细胞和男方精子取出体外,在体外结合获得胚胎后,再送入女方宫腔,胚胎在宫腔内的生长发育还是在妈妈体内完成,直至分娩,这一点与自然怀孕的准妈妈是相同的。之所以被称为“试管婴儿”,是因为有一段时间精子、卵母细胞及胚胎是在体外环境中培养的,在试管里“住”几天后,再回到妈妈的“房子”子宫里。“生儿育女,是生命的延续,‘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有生育难题的夫妇实现当父母的愿望。”马丽说。
为患者建立“特别档案”,精细管理
从医近三十年,马丽先后在妇科、产科等工作过。她一直告诫自己,无论在哪个科室工作,只要多一点耐心、多一次问诊,就更容易找到病因所在,多为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到100%的努力。”马丽说。
去年的一天,马丽的诊室传来欢笑声,是患者小苹(化名)和丈夫特地来感谢她。小苹和丈夫结婚多年未孕,后来辗转多家医院做了三次“试管”都没有成功,原因包括取不到卵、养不成胚胎等。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失败,小苹夫妇七年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仍一无所获,两人都非常焦虑。
后来,小苹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马丽。经过详细检查,小苹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输卵管问题,马丽没有立即启动助孕程序,而是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先进行病灶控制,同时进行情绪和身体的调理,然后再实施取卵、培养胚胎。考虑到小苹还存在免疫缺陷、黄体功能不足等问题,在胚胎移植后,马丽为小苹特别加强了免疫调节和黄体支持。经过一系列精心治疗,小苹成功怀孕。
从最初的不抱希望到查出怀孕的喜悦,从孕期辛苦用药一直到足月分娩,当真切地抱到自己儿子的那一刻,小苹和丈夫都激动不已。“孩子给我们的小家乃至整个大家庭都带来了新的希望。”小苹夫妇激动地说。小苹说,她曾在自己的微信账号上写过一段话:“最感谢的是马主任坚持为我们‘医病,更医心’”。
“医病,更医心”确实是马丽一直坚持的从医信条。每天在诊室里,她切身感受着不孕不育患者的种种焦虑,为此,她为每位患者都建立了“特别档案”,记录着他们的心理疏导要点。“患者的心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不孕的治疗过程都较长,这就需要耐心跟踪、精细管理。”马丽说。
注重人才培养,定期服务基层
在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之余,马丽还兼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等。她倾力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坚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将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基层患者服务,多年来,马丽一直定期到乡村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她发现,基于医疗条件和思想观念限制,很多人将小病拖成了大病。为了能将自己所学服务更多患者,马丽选择“一进一出”两种途径,“进”是指利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不断进行综合性学习。在和全国专家学者学习具体业务、专业技术的同时,也积极了解国际医学前沿技术,还努力学习医学心理学等;“出”是指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面对面为乡村患者答疑解惑。
“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患者成功怀孕。”马丽说,尽管每天都很忙,但她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因为被信任、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能帮到他人,更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