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高里村的张柏庄是潍县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他回潍组织了智群学社,参加创办志诚小学,开毛巾作坊,盈利用来支持革命活动。他加入同盟会,力挺曾在日留学的张鹏“不当夷人鹰犬”。张鹏仗义疏财,造福乡梓,与同好联袂从事公益事业。
张柏庄留日归来 创办实业支持革命
张柏庄,字筠轩,寒亭高里村(今属高里街道)人,潍县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攻读警察学校城市管理和治安专业。
1905年,张柏庄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先在长春市当了一段时间警察所所长,后回潍参与组织了潍县第一个以“研究新学,开通风气”为宗旨的学术研究团体“智群学社”,并参创志诚小学。后任潍县劝学所劝成员(也有所长一说),为开发民智、普及教育、传播新文化奔走呼号。
张柏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双管齐下。他引进两台德国造编织机,在家乡开了毛巾作坊——这种非平板粗布而是带“毛”的巾帕很受欢迎,作坊盈利为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经费。
他组织领导了潍县北乡共进会。同盟会潍县分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评议部部长,与同仁勠力同心,在几个月内发展会员300余人。他参建高里小学堂和家乡桥道,并捐资为庞家小学、前阙庄小学、张庄小学扩改校舍。
1926年,张柏庄以山东省议会议员的身份联袂社会名流,为刺杀袁世凯未遂而殒身的潍县人孙振汉立碑纪念。
日寇在一孔桥建据点,到处搜觅翻译,张柏庄力挺曾在日留学的族侄张鹏“不当夷人鹰犬”。张鹏后来因邻村财主猜忌被羁押,他闻讯面见县长厉文礼,申明法律审决起码要有人证物证,不能凭猜测和传言,张鹏方得释。
张柏庄支持德国学医归来的三子张济卿创办青岛博济医院(一说柏林医院),亲自制定了“救死扶伤,治病首务”的院训。其晚年定居青岛,20世纪40年代去世,葬于万国公墓。后辈多为医生,其中不乏建树者。
张绍勋口述
拒当日寇翻译 张鹏路上设计走脱
张鹏,字云举,寒亭高里村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拉扯大,敏而好学。族叔张柏庄赴日留学期间归国一次,受托带他赴日,攻读日语专业,意在学成后教授将来的赴日生。
高里村东去二里就是日寇一孔桥据点。日军翻译严重不足,打听到张鹏的经历,便设法拉拢。张鹏常与友朋故知来往,不断往返县城,有几次鬼子假扮绑匪半途劫持他,又突然出面解救,企图让他记“恩”。
一天,鬼子捎话要他到一孔桥赴宴,说有要事“恳谈”,张鹏明白其醉翁之意,很反感,婉辞。鬼子又以官位相诱,许诺他当潍县城里的日语传习所所长。张鹏又推说有病疴,周旋不赴。鬼子便扬言焚烧张家祖宅,且不得扑救。张鹏担心殃及全村,考虑再三,答应赴宴,探听虚实,再作计论。一进门,鬼子就挟持他引路进发安固镇,他假装听从,半路上故意摔倒。恰安固执事是他日本留学时学兄丛凤辉的儿子,收留他养伤,帮他躲过一劫。
张鹏为人耿直豁达,并不以自己留过洋而恃才傲物,他家“来的都是客”,茶饭伺候。友朋集资帮他在村里盖了10间宽房大屋,名为“东升店”,下设木匠铺、诊治室、旅栈、澡池等,宾客满座,生意红火。一孔桥村拥有50多亩土地、外号“孙斜眼子”的地主被架票,赎出来后,竟怀疑东升店藏着绑匪或内应,花钱告到县公安局,致使张鹏被羁押。后经身为省议员的张柏庄斡旋,才得以出狱。
张鹏仗义疏财,造福乡梓,与同好联袂从事公益事业,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潍县志稿》载:“刘星垣、张云举、刘峄山等创立高里小学堂。”
张树生口述
志书表述或有出入 于家清贫难以建校
于联英1886年生于潍县后阙庄村一个农家,邑庠生出身。留学日本,归国后参加了潍县同盟会,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反清宣传。不少志书对他是否出资参建庞家小学表述不一,误导了一些史料文章。于家世代清贫,吃饭都成问题,不可能出资建校,随喜捐钱倒有可能。
《潍县志稿》载:“张世俊,字次英,庞家庄人,清廷末年催办学校,乡区多观望敷衍,世俊独不俟督催,约村中有知识者毅然创办庞家完全小学堂,基金半属世俊慨捐,学校甫立,即充该校校长兼教员十余年,修脯未尝取分文……徐(世昌)大总统亲染翰赠以‘急公好义’字样。”于联英若出资办学,得不到总统题字,列上名字总不为过。再如1986年《双杨镇志》记:“光绪末年(1906),停科举、兴学堂,庞家村人士庞乐述、张世俊、庞书显等,发动村民将村东头的观音庙扒掉,建立了潍县西北部第一所小学,命名为‘庞家伦秀小学’。”开列这么多名字,还是没有于联英。为什么会出现他建校的说法呢?志稿另一处又说:“于联英、张次英等创办庞家庄小学堂……”竟冠于联英的名字于张世俊前。1983年《寒亭区志》言:“1906年……于联英、张次英等建庞家小学堂……”
于联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薪俸刚能养家糊口。他一生流离奔波、饱经风霜,得出“还是安安分分教书好”的人生经验,曾对友人说“授人学识,功莫大焉”。弥留之际,对守护人念叨:“什么也别干,教、教书,是铁、铁饭碗……”他的临终嘱咐仍有书生意气。他身后除了独养儿子“接班”,在望留、家乡教书外,再也没出现一个抱定这种“铁饭碗”的人。
于天刚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