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还乡团的拷打逼问,潍北县湖淋埠村留守民兵丁有桂拒绝透露藏匿武器的下落,“宁为刀下鬼、不作缴枪奴”,受到上级嘉奖。荣立军功的退伍军人、寒亭河南村张化山珍藏了一张写错字的入党志愿表,时常以此自勉。河南村义士张振高出资修好黑埠庄东小于河石桥,钱财被人惦记,遭到绑架,但他早有准备,机智脱险。
誓死保枪获嘉奖 丁有桂的奖状成文物
潍县攻坚前夕,国共“南北拉锯”,潍北县湖淋埠村民兵退守滨海央子一带。鉴于丁有桂年近50岁,上级没让他走,留给他长枪和两颗手榴弹。他家的南天井虫虫豸豸不少,还有些栖着蛇、铁狸子、黄鼠狼等。他把长枪藏在烂柴禾垛里,伪装得看不出一点痕迹;手榴弹藏在炕洞口,歹徒一旦翻垛,他就掏出来和敌人同归于尽。
还乡团进村拷打丁有桂,逼要枪支,他一口咬定早被收了回去,至死不认。歹徒又把他扭到一家场院棚里,继续吊打,并胁迫一些村民围观。次日晨,他被好心的村民解下来,自己挣扎着爬回了家。三天后,他才完全清醒,睁开眼就问:“有人上过南天井吗?”得告“没有”,才放了心。
退守民兵回来了,张氏区区长王河滨(音)领人到家慰问。丁有桂引他们翻出了枪弹,说:“我老了,这些枪弹在别的同志手里,作用会更大,会杀更多国民党、还乡团。”区长才收了回去。下半年秋的一天,二十几名军人进了村,迅速布岗,刺刀闪亮。随即,一行人敲锣打鼓,高呼着“向丁有桂同志学习”的口号来了。在丁家门口,王区长连说带念:“胶东行政公署和胶东军区颁发荣誉奖状,‘潍北县张氏区湖淋埠村丁有桂同志宁为刀下鬼、不作缴枪奴有功,经山东省政府、山东军区审核,批准,特奖予二等功奖’;张氏区评功委员会也做了‘向丁有桂同志致敬’的红色旗子。”送奖队走后,丁有桂视两件宝物比命还珍贵,担心形势反复保不住,就把睡觉那屋的旧墙皮刮掉,把它们塞进砖缝里,重新上泥,再刷上白粉子,不显一点痕迹。直到1979年翻盖房子,他才扒了出来,献给县人武部成了革命文物。
丁玉林口述
入党志愿表因错退回 张化山一直收藏
1920年,张化山出生在寒亭河南村(今属高里街道)一个下中农家庭。1942年参加农会,1946年10月入伍,在渤海军区警卫营当战士,荣获二等军功和冲锋奖章。次年入党,年底因病退伍还籍。
张化山在部队一年多,身边只有几个战友能书写。他要求入党,但识字不多,填写志愿表时,请仅念过三年书的文书代笔。填完后上交,立即被退了回来,原来,“文化程度”栏里“文盲”二字写成了“文忙”。这表不能有错别字,且不能涂改。他就辗转找人重新代填,四天后上级批复“准予入党”。1947年2月19日,是张化山入党的日子,退回的表就成为个人收藏,用来省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表上“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栏里他填写的“为了为人民服务到底”、在“对目前政治形势有什么意见”栏里他填写的“对目前形势不惧怕”。他用这张表鼓舞自己的革命决心和斗志。
解放后,党员活动公开,张化山把珍藏在木匣里的“宝物”展示给同志、同事,望能共勉;给年轻人看,希望他们受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没想到“文化大革命”中,这成为“企图混入共产党被拒绝”的“铁证”,荒唐推理他当兵仅一年是阴谋败露被遣返。“造反派”让他把志愿表拿出来销毁,他说丢了,搪塞说其他一些东西任凭处置。他时刻警惕着,一旦有风吹草动,不是藏掖就是土埋这木匣,家里旮旮旯旯都利用过。粉碎“四人帮”后,这张错字表才重见天日。
张化山(已故)口述
张振高遭绑架
提前布局脱身
《潍县志稿》卷二十九“人物·义行”篇记载:“张振高,字嵩生。性朴诚,好远游。在黑龙江倡办漠河金矿,又协办俄罗斯一道沟矿务,十余年间,颇获巨资。归里后,多义举。黑埠庄东小于河石桥倾圮,邻村屡议重修未果,振高独力捐资修之。又值年饥,籴高粱苞米谷百余石,赈济贫邻。”这位义行人是河南村人,行善名声振远高播,得褒不绝。
“人怕出名猪怕壮”,那些贪恋张振高钱财的人虎视眈眈。某年初秋的一个傍晚,三个蒙面绑匪将其绑架,怕村民来抢,黑了天仍走高粱玉米地。张振高体格强壮,反应灵敏、动作麻利,也学了一些自卫本领,本可以跟绑匪搏斗一番,或许能惊动邻人而得救。但怕匪徒伤及无辜,淡然就绑。
约摸往北走了十几里,绑匪看无人追踪,放慢脚步,饥肠辘辘地钻进二戈官庄旅栈北店,吆喝着“吃饭”。张振高闻声窃喜,说身上有金子,绑匪不信,因搜身时未见。张振高请求先解开他的蒙眼布再说,绑匪依了。他伸出右脚,猛地一甩,鞋袜下来,显出小脚趾上缠着的“血”布。原来,他一直有个防备:脚趾上套一个金戒指,缠上纱布,涂点血渍或滴点“二百二”(红药水)。乍看,好似包了伤口后渗出了血,即使搜身,也想不到这里能藏金啊。
绑匪要的是钱,其实并不想伤害被绑者。他们把张振高的双手解开,围桌共饮,觥筹交错。一会儿,绑匪烂醉如泥,任人摆布。张振高想拿走他们的手枪,一捏,竟都是木头的;想结果了他们,又觉得可怜,谁家里不是有老有少,走这条路也是穷困所迫。就把买酒找回来的钱撒在他们身上,一走了之。
刚出得门,一骑马宿客认出张振高:“你不是修黑埠庄石桥的张大善人吗?”他点头承认,说明原委。那人一把将张振高拉到自己身后,飞快送回了河南村。
李兰钊(已故)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