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如何有效陪伴老人?

(2025年05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常方方
  老龄化社会浪潮中,陪伴已成为热门词汇。子女购买智能手环监测父母身体健康,雇护工照料起居,节假日赶场式地探视……这些看似周到的安排,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孤独。对此,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高传霞表示,当代老年人最需要的不是生活层面的照料,而是被真正看见的精神共鸣。
  79岁的市民张女士表示,儿子每月寄来进口营养品,却从不询问她的感受,这种“单向付出”反而加重了她的存在性孤独。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高传霞表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老年人会主动缩小社交圈,更重视情感质量而非数量。子女常误以为添置保健品、改善居住环境就是尽孝,却忽视了父母在退休后产生的价值感丧失。真正的陪伴体现在如下方面:
  建立双向的情感通道
  心理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有效沟通是双方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子女可以尝试转换对话模式:从“今天按时吃药了吗”变为“您觉得这个药效果如何”,从“少操心家里事”转为“您当年是怎么处理这类问题的”,这种平等的姿态,能让老人感受到自身经验的价值。此外,子女要学会接纳老人的“不完美”表达。当父母重复往事时,耐心倾听比理性纠正更有治愈力。
  帮助老人重建生命意义感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会因年龄增长消失。曾有丧偶老人通过参加义工活动帮助残疾人重获活力。这种“被需要”的体验比任何物质关怀更能抵御衰老带来的虚无感。
  子女应当学会用平视的姿态与长辈对话,用敬畏之心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陪伴才能真正超越物质层面,成为照亮老人暮年生活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