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崴脚可不是小事

(2025年05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踝关节,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关节之一。崴脚(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一旦处理不恰当,不仅会造成长期的疼痛不适,还容易导致反复受伤,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对此,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谭治军给大家讲讲崴脚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王路欣
崴脚的原因有哪些
  崴脚又称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受到突然的外力影响,超过其活动范围,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甚至骨骼发生损伤的一种常见外伤。根据受力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
  ○内翻扭伤
  内翻扭伤是踝关节扭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踝关节扭伤的80%以上。多发生在地面行走、突然转向、跳跃落地时,尤其是穿高跟鞋或不合适的鞋子时,脚踝更容易失去平衡。症状表现为外侧踝关节肿胀、疼痛、瘀血,并伴有活动受限。
  ○外翻扭伤
  外翻扭伤较少见,常发生于剧烈的撞击之后,多见于意外摔倒、强烈撞击等情况。症状表现为内侧踝关节肿胀、疼痛,有时伴有严重的血肿和活动障碍。
  
  崴脚后如何处理
  使用夹板、支具或石膏等对受伤的踝关节进行固定保护,防止受伤部位进一步损伤,限制不必要的活动,为组织修复创造稳定的环境。
  将受伤的脚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建议在受伤后的前48小时至72小时内,尽可能多地抬高患肢,每次抬高15分钟至20分钟,每天多次。
  在损伤早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炎症反应是身体自然修复过程的一部分,过度抑制炎症,可能会影响组织的愈合。
  通过使用弹性绷带等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确保压力均匀。
  患者应了解损伤的相关知识,包括愈合过程、康复方法及可能的并发症等,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同时避免因不当行为导致损伤加重。
  在损伤后的适当时间,逐渐增加受伤踝关节的负荷,进行功能性训练,如早期的不负重活动,到后期的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训练,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关节功能。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损伤能够逐渐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如热敷、按摩等,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加速组织修复。
  根据损伤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关节稳定性,预防再次受伤。
  
  崴脚后何种情况需就医
  尽管大部分的崴脚可以通过自我处理和康复训练恢复,但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如果休息和冰敷后疼痛仍无法缓解,可能存在骨折或严重的韧带撕裂,需要医学评估。
  持续的肿胀和明显的瘀血,可能表明损伤较严重,需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当感到踝关节不稳,站立或行走时有“卡壳”感,或踝关节出现畸形,应尽快就医检查。
  如果完全无法负重或行走,可能意味着严重的损伤,需及时就医处理。
  崴脚虽然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故,一旦处理不当,会带来长期的困扰甚至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正确的急救处理、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及持续的预防措施,都是确保快速康复的关键。面对崴脚,要保持耐心和信心,配合康复训练,争取快速恢复健康,回归日常生活。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人,崴脚都不容小觑,正确处理才是恢复健康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