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到田间“把脉问诊”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5年05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赋能强农”接地气有温度
  近期,潍坊职业学院“赋能强农”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以下简称“赋能强农”项目)团队先后走访全市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专项调研,通过“把脉问诊”式调研探索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这仅仅是“赋能强农”项目扎根沃土、服务三农的生动写照之一。
  自2018年成立以来,这支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团队始终致力于聚焦“赋能强农”项目的深入实施。团队构建起“专家智库+技术精英+企业骨干”三维人才矩阵,会聚了120名高级职称专家、11名博士及25名企业精英。七年间,这支“接地气、有温度”的志愿服务队伍足迹遍布各地,在田间地头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暖心故事
“土地医生”问诊
“咸菜土”开出“香水花”

  近日,滨海区盐碱地上种植的3000亩芳青玫瑰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粉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连路过的海风都染上了清甜气息。
  谁能想到,这片飘香的花田曾经是连野草都难生长的盐碱地。2018年10月,“赋能强农”项目团队盯上这块“不毛之地”,他们带着“让盐碱地开出最美的花”的信念,一头扎进改良土壤的研究中。团队依托国家级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与山东元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手拉手,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来回奔波。他们在植物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等领域深耕,像寻宝一样寻找能在盐碱地里扎根的植物。从立项《滨海重盐碱地原土绿化彩叶植物引种快繁技术研究》等26项国家级及省市科研课题,到拿下4项发明专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这群“土地医生”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他们创新实施的“赋分法”像一把精准的尺子,从众多植物中筛选出35个耐盐碱优良品种,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如今开满盐碱滩的芳青玫瑰。
  看着鲜艳的玫瑰在滨海区的3000亩土地上绽放,科研团队队员和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这些粉色的花朵不仅成了滨海区的美丽名片,更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花”。玫瑰精油、玫瑰花茶等产品供不应求,来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22年,团队带着成熟的技术和培育的种苗,把这份“美丽事业”拓展到山西、陕西,2000亩土地即将披上“玫瑰彩衣”。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玫瑰的芬芳正飘向远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标语,终于在贫瘠土地的花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城市温度
以专业力量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报评论员 王鲁萍
  潍坊职业学院“赋能强农”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为潍坊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情怀。
  从价值维度来看,于乡村产业,该团队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诸多关键难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变,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于乡村人才培养,培育了大量高素质农民和涉农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于社会层面,该团队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区域经济发展到东西协作,再到“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潍坊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展现了潍坊作为农业大市的责任与担当。
  该团队的工作模式也极具创新性。他们将产业、科研、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在科研上,他们搭建多个涉农科研平台,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教育上,他们强化涉农人才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让知识与技术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同时,该团队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潍坊职业学院“赋能强农”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田间地头、农民身边的改变。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潍坊农业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有力支撑,是潍坊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以志愿之心服务乡村、以专业之力推动发展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弘扬。相信在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的带动下,潍坊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城市与乡村将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